央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日14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比原计划提前了约1小时。

本次出舱和上一次相比有哪些不同?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有多牛?空间站外面的众多相机有何作用?

 

和上一次出舱相比,有哪些不同?

出舱的人员不同。在第一次出舱任务中,刘伯明和汤洪波二人组在外,聂海胜在舱内配合;而此次出舱任务中,聂海胜和刘伯明二人出舱,汤洪波在舱内操作机械臂支持舱外。

第二,出舱任务更加复杂艰巨。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表示,第二次出舱是第一次出舱的升级版。第一次出舱时,出舱人员把已在舱内组建好的工作台搬移出核心舱,第二次出舱则需直接在舱外组建工作台。同时,此次出舱还需进行舱外热控系统扩展泵组的安装工作。

热控系统扩展泵组是空间站热控系统流体回路运行的动力源之一。流体回路通过控制遍布于舱体的各种管路里面的液体的流动,使空间站在极端的外太空环境中仍可保持温度的均匀和稳定。但回路泵的寿命有限,为了维持空间站稳定运行,热控团队最终提出在舱外安装拓展泵组的构想。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热控流体回路系统技术负责人郑红阳表示,此次舱外安装热控系统扩展泵组任务的成功不仅验证了在轨更换泵组的技术是可行的,更为后续空间站组合体建造和长达15年的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此次出舱任务难度更大,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积累,本次任务大功毕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用“完美”评价了本次任务。

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有多牛?

由于舱内外存在巨大压力差,航天员出舱前必须换上特制的航天服。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称,这套舱外航天服是“移动的航天器”。

舱外活动需要长时间的供氧供电。因而,舱外航天服一般设计有脐带,脐带与空间站内的设备相连,在航天员出舱前,这些与脐带相连的设备将会代替舱外航天服进行供电和供氧,尽可能减少舱外航天服自身的氧气和电能消耗。

而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完善供氧供电功能的基础上,将制冷能力进行了升级。航天员在舱外剧烈运动将会产生大量热量,这对航天服的制冷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飞天”航天服的液冷服里设有100米长的管路,管路里流动的冷却液可以有效带走航天员身上的热量,帮助航天员维持适宜的体温。

空间站外面的众多相机有何作用?

天和核心舱外安装的众多相机仅仅是用来拍摄绝美照片的吗?

当然不是。

首先,这些相机可以帮助舱内的航天员监视舱外的情况。当执行舱外任务时,监视相机会从不同角度对舱外情况进行拍摄,这些拍摄的视频将会汇集到空间站中,供舱内的航天员密切监测舱外作业,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告知舱外的航天员。

其次,空间站外的相机是实现天地大协同的重要设备。相机拍摄的视频可通过“天链”中继卫星传回地面的控制中心。相机与中继卫星相互配合,实现连续的测控覆盖,地面人员可与舱内的航天员共同辅助舱外航天员完成舱外作业。同时通过空间站的各类传感器,地面控制中心可获得空间站的各类重要参数。这些相机不仅是航天员执行任务的眼睛,也是地面人员观测宇宙的眼睛。通过这些眼睛,地面人员与航天员密切配合,最终实现天地大协同。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国航天员身着“飞天”,带着“天问”,探索宇宙的真理,从踏出的小小一步,到现在出舱自如,都是我们向航天强国奋进的重要见证。

监制:郭静

记者:刘鹤佳

编辑:杨扬 潘雨薇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