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30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杭州一位90后男子因突发心梗紧急入院,却拒绝进行手术,并以医生侵犯人身自由为由向警方求助。最终,医生、民警劝说无果,该男子未接受治疗便离开了医院。

接诊这名男子的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赛英医生随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无奈。

心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对年轻人来说,有时甚至会更致命!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不可能和这些“老年病”关联。甚至连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都会主观认定为“误判”,从而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

心梗发生前,一般会有哪些征兆?是否可以吃药而不做手术?年轻人又该如何预防其发生?

 

心梗,激烈而宁静

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简单来说,由于血脂增高等原因,人体的动脉血管壁上会堆积着粥一样的“斑块”,致使供血血管硬化、变窄、发生阻塞,进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细胞坏死。而发生在心脏里的梗死,就是心肌梗死。

生活中我们对心梗的判断是:患者突然倒地失去意识。这其实只是心梗发生时的一种极端表现。王赛英介绍,心肌细胞缺血后,心脏的“供电系统”会受到影响并形成短路,产生各种心律失常。最危险的是恶性心律失常,会引起人突然倒地甚至死亡,是心梗病人的一种非常极端、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心梗的症状并非都如此明显,更多时候它会悄无声息的发生,甚至不被察觉。胸口闷、胸口痛等心绞痛是心梗的典型表现。心脏的疼痛定位往往很模糊,在劳累或者活动时症状更加明显,休息后常能得到改善甚至自觉缓解。

对于老年人而言,心梗的不典型症状占比较高。例如,牙痛、肩周炎、关节疼痛、后背痛、上腹部痛、头晕、眼前发黑、晕厥、单纯无力感,以及一些类似胃炎、胆囊炎、心衰等症状都有可能是心梗引起的。

总之,如果身体出现了心梗的典型症状,要马上去医院;如果出现的是一些不典型症状,在医生建议进行心电图等筛查时,也不要拒绝,因为心梗的伪装性真不容易识别。

非得手术么?

谈到急性心梗、心脏病,很多年轻人不以为意,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专利”。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还时常熬夜。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出现的先兆症状更为典型,但心理上也更难接受。哪怕心理上接受了医生的诊断,但一听到要手术,心里就嘀咕上了“怎么可能!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不用手术!挺一挺就好了!”

这种侥幸心理很危险,因为心脏中的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后会开始逐渐坏死,时间越久坏死越多。心肌细胞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再生。一旦失去,便永久失去,过程不可逆。

是不是一定要手术治疗呢?

随着脑梗病人静脉溶栓科普的推广,大家会思考,那心脏血管阻塞,是不是也可以采取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是用药物把全身的血凝系统压制住,且让新鲜形成的血块溶解,然而,事实上,在心梗治疗中,静脉溶栓虽在理论上能把已堵住的血管疏通开,但开通效果往往不理想,血流恢复不满意,或者没有再通,离发病时间越久效果越差,而出血风险越大(静脉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在发病3小时内最佳,静脉溶栓可带来了全身出血的风险),因此,目前来讲,静脉溶栓只作为应急方案,比如患者在没有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而且转送时间较久的情况下,可考虑应急使用,同时要快速转至有急诊冠脉介入能力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所以溶栓治疗目前不能代替介入手术治疗。在心梗病情严重时,目前为止,通过介入开通血管仍是最高效的治疗方案。

提到手术,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挨刀出血,但治疗心梗的手术并非如此:心梗介入是穿刺外周动脉(像浙江,基本都首选桡动脉,甚至是桡动脉远端分支动脉),然后从外周动脉引入到心脏血管完成手术,整个过程类似打针,仅会在穿刺处皮下打一点点局麻药,而且在整个手术中,人是清醒的,医生全程都会与患者沟通,无需紧张。

预防是关键

心梗治疗是不得已,一旦发生一定要积极处理。然而心梗防治中,预防最重要,因为预防动脉硬化并不复杂,且成效非常好,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否已经出现血管病变,只要开始管理,都能很好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是真正的保健妙方和长寿秘诀。

对于如何预防心梗发生,王赛英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关注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第二,关注与心血管动脉硬化相关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血压、血糖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等,每年体检,相关指标及时咨询心血管专科医生给予指导。

要强调的是,如果家里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主要指心梗、脑梗、下肢动脉梗塞等疾病的,尤其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指女性65岁以下,男性55岁以下发生上述相关疾病的),直系家属更要提早关注生活方式,并进行风险指标的排查和管理,将风险将至最低!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编辑:杨扬 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