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5月22日,一场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在甘肃白银市举办,共有172名选手参赛。但是,当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最终导致8人轻伤,21人死亡。

据某参赛选手描述,在马拉松过程中,他先后经历了下雨、逆风,期间“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这一现象,就是失温。失温也叫意外低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是寒冷环境引起的体温自发下降至低于35℃。

失温到底有多危险?为什么并非冬天也会失温?在户外遭遇极端天气该如何避免失温?怎样科学施救?

 

人是如何维持体温的?

人体最有效的工作温度在37℃左右。我们对冷热的感知都是来自于皮肤,皮肤上血管的扩张与收缩可以散热和保温,汗腺通过释放出的汗液并蒸发可以达到冷却效果;肌肉通过不自主的运动——发抖,可以为身体制造热量。

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一方面,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热传导,比如摸一块石头、被风吹拂、被雨淋湿都会产生热传导,而且密度越大的物体,它的热传输会越快。另一方面,人体的呼吸和出汗与环境也会发生热量交换,哪怕静止不动,汗液的蒸发也会带走身体的热量;即使不动也不出汗,身体依然会通过辐射的方式向外传递热量。

因此,国际野外医学协会野外高级急救员、资深户外运动顾问陈晨表示,当人处于室外环境时,气温、湿度、风力三个因素中,任何两个因素发生较大变化都会引发失温。

并非冬天也会失温?运动时遭遇失温更危险?

在运动时,人们往往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身体不产生高温相关的急症,即中暑。因此,人们运动时常穿一些速干面料的短袖或短裤,使汗液更容易被吸收并蒸发到空气中,令身体的核心温度趋于正常。甚至有的人为了比赛取得好成绩,在运动中为自己减负,将保暖衣物放在补给点,从而轻装上阵。殊不知其实是丢掉了保命装备。

5月23日凌晨,救援人员搜救失联人员。(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陈晨表示,对于越野赛事来说,应急保温毯、冲锋衣等装备应纳入强制装备中,因为在途中一旦走错路,或者遭遇其他问题导致无法到达补给点,面临的就是温度的降低、湿度的增加和风力的增大,随时随地可以使任何出现在该区域里且没有做防护的人受到死亡的威胁。

失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都有哪些表现?

失温分为急性失温和慢性失温。

陈晨称,若在遭遇急性失温时及时进行救助,生存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比如当人突然掉进冰水中后及时捞起、擦干水分、换上干燥的衣服,人体可以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成正常状态。因为人的核心体温和体内的能量都还在,身体自主性回温的技能是完善的。

慢性失温分为三种,其一是轻度失温,体温大概在37℃到35℃中间,比正常的核心体温低了1~2℃。此时的症状表现为身体会感到寒冷,在可控范围内不停颤抖;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手上的细致工作无法完成。

其二是中度失温,核心体温降低了约3~4℃。此时身体会感到强烈寒意,浑身剧烈颤抖,止不住地打寒颤,还会有很强烈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同时由于脑部受到损伤,反应力也会下降,最基本的动作也难以完成,不仅走路磕磕绊绊,还会言语不清。

其三是重度失温,核心体温约在33℃~30℃。此时人的意识已经非常模糊,同时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身体不再颤抖,因为身体已经没有过多的卡路里给肌肉层去颤抖产生热量。

当人的核心体温低于30℃时,表现为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非常微弱,陈晨表示,这意味着人已经处于死亡边缘。

遭遇失温如何科学施救?

对于急性失温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绝热能散发,除去所有湿衣物,保持身体的干燥,最后包裹身体。

对于轻度失温的患者,应脱离低温环境,切勿让身体的热量被风寒效应带走,及时补充高糖分的食物和水,并且包裹身体。

对于中度以上的失温患者,须采用低体温包裹撤离法,立即脱离低温环境。在核心处放置如暖水袋、暖宝宝等能够自发热的取暖装置。另外,陈晨提醒,此时的伤患必须平躺,不能随意揉搓患者四肢或使之喝热水。

高高兴兴出门,安安全全回家。做任何事都要对大自然保持敬畏,当大自然突显狰狞时,要学会放弃,学会撤离。

监制:梁悦

记者:刘鹤佳

编辑:杨扬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