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在苹果公司去年公布新的系统升级之后,其中新的隐私策略引发了很多软件开发者、平台方以及广告行业人士的不满,其中就包括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

  Facebook表示,每月都有超过一千万个小公司通过其定向广告工具触达新客户,苹果的新政策让小公司不再能精准投放广告,也撼动了靠广告营利的平台提供免费服务的商业模式。

  用Facebook的话说,这将迫使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从免费模式转向付费订阅制,而付费模式因为会被苹果抽成,显然会让苹果公司可以直接获利。

  用户的身份和喜好是如何被软件记录下来的?数字时代,哪些行为会成为描绘数字画像的一笔?如何看待数字画像和个人隐私?

  精准画像是互联网的基础

  苹果新隐私策略中引爆不满的关键,就是取消了所谓的广告商标识符(IDFA)。它是一种能够在数字世界中定义用户身份,描绘用户喜好的识别代码。用一种比较好理解的说法就是“用户画像”。

  数字时代,互联网通过收集用户的社会属性、消费习惯、偏好特征等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而对用户进行刻画,并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统计,挖掘潜在价值信息,从而抽象出用户的信息全貌。

  用户画像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定向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推荐的前置条件。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网络软件,我们的浏览记录、搜索的问题、电商网站搜索的商品、订阅的音乐专辑等,这些都可以被大数据记录下来,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精准的用户画像。

  3C数码评论员黄浩表示,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所有操作行为都可以成为用户画像的数据基础。

  黄浩还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会越来越完善,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互联网市场,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大家。

  精准,是服务还是窥视?

  用户画像越精准,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就更容易受到用户喜爱,广告商精准投放的广告也就越有效。手机上的那些软件会变得更“懂你”。

  但在取消了广告商标识符之后,软件好不容易刚刚为你勾勒出的轮廓,可以被瞬间替换成一张白纸,这当然会引发以数字广告为生的平台巨头的不满。

  然而,作为用户,我们希望手机更“懂自己”,能够推荐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不反感的广告。另外,我们又不希望手机“太懂自己”,觉得手机是在“窃听”或者窥探自己的生活。

  黄浩表示,互联网软件开发商应该遵循主动性原则,尊重用户的选择。如果用户没有主动授权某些权限,开发商不可擅自读取用户数据。软件开发商为用户推荐相关信息,也应该获得用户的同意。总之,一切尊重用户的原则。

  另外,我们作为用户应该多元化思考,平等地接受各方面信息,掌握主动权,避免信息轰炸,只能看到“想看”的信息。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云听app,搜索《新闻超链接》)

 

  监制:郭静

  总台央广记者:富赜

  编辑:鹤佳、毕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