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教师节当天,102岁的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林有禹收到了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特殊的节日礼物——4件修复完好、神采奕奕的动物标本。

  这些标本可是林老先生的牵挂,是老人当年亲手制作的教学标本,有些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当天,馆方代表正式将这些修复的标本归还校方,完成了百岁特级教师的心愿。

  很多人对动物标本的修复感到好奇:动物标本还能修?要怎么修?真可以恢复如初吗?

  为什么要制作动物标本?

  动物标本的作用是为了还原动物在现实中的生态。作为教学工具,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信息。同时作为博物馆展品,可作为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工具。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师张汤铭表示,标本制作讲究还原真实情况。比如:羊日常是什么样子,猕猴平日里会做什么样的动作,这些都体现在标本的“姿态把控”上。这个过程不需要艺术夸张,而需要讲科学、讲现实。

  林老先生的标本的保存情况如何?

  张汤铭表示,林老师当年制作的这几件动物标本相当好,均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制作工艺。但由于年代久远,标本有一定程度的自然老化和损坏。

  首先,工作人员将4件标本进行72小时的超低温冷冻,这是所有进入自然博物馆的标本的必经程序,目的就是杀灭它们身上可能存在的虫子和虫卵。随后,工作人员对标本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小羊标本的耳朵下垂变形,豹猫的眼睛失去了光泽,猕猴遭到虫腐,白额雁的羽毛发生掉落。

  张汤铭介绍,当年林老师为豹猫标本选择了传统的义眼,这种义眼在长时间存放后会黯淡无光;同时,吻部等地方的光泽也都已经没有了,其毛发也呈现出不良状态。白额雁的喙部以及脚掌的颜色几乎掉完了,由于虫蛀导致毛根缺失,羽毛一碰就会往下掉。而猕猴标本由于指骨和部分肌肉没有去除干净,导致手掌和脚掌部分虫腐非常严重。

  修旧如旧 修复过程不简单

  在修复标本的过程中,张汤铭表示,白额雁羽毛的回粘是一大困难。工作人员需要为白额雁选择合适的羽毛,毛的纹理、颜色过渡,都要符合其自然生态,不能选腹部的毛去补背上的毛。为了修旧如旧,工作人员没有使用新的材料,而是使用了标本本身的羽毛,从其它不是很显眼的地方移植了一片毛,去掩盖那些羽毛掉落的地方。

  而后是梳理羽毛阶段。张汤铭表示,梳理羽毛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正常做一件鸟类标本,在理毛这个程序上要花两到三天的时间。难度在于要把每片毛都理顺,这是一个非常费时间、非常费功夫的活。

  张汤铭认为,标本修复就是要修旧如旧。如果把老标本修成像刚刚做好的新标本一样没有老的味道,那便失去了意义。

 

  监制:杨超

  记者:杨扬

  编辑: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