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鹤佳 杨扬 毕利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当地时间8月6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目前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种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3种来自中国。世卫组织希望有更多候选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300多个机构正在研发新冠疫苗,人们对疫苗报以极大的期望。《新闻超链接》采访了我国转化预防医学的开拓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进行权威、系统的解读。

  如何提升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朱凤才表示,疫苗研发的整个过程包括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最后使用在人体上,是比较复杂的,可以简化或者缩短的流程主要是审核时间。比如,原本专家认证审核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现在仅几天就可以。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在51%到80%左右的疫苗接种比例可能会形成群体免疫,朱凤才认为这个数字并不精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至少50%以上的人要接种疫苗才会有效阻断疾病。

  我国提出将自研新冠疫苗作为国际卫生公共品,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要保障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必须安全有效,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经过临床试验的证实,并且效果要得到国际上相关专业机构和大众的普遍认可。其次,在疫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生产的规模要跟得上,价格也应该在合理区间,让国家财政和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特别保障。朱凤才还特别提到了冷藏运输和保存问题。因为疫苗是具有活性的生物制品,涉及到冷藏运输和保存。整个过程需要配备合格的冷藏设施、专业的运输人员,同时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流程,中间环节不能出任何问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这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冠疫苗的研发会经历两个必须阶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还处于从无到有阶段,主要看疫苗是否有效和不良反应的大小;当第一批疫苗面世后,再进一步考虑如何发展更优的技术,让疫苗更加高效。

  目前,参与疫苗研发的主要有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德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国家也陆续开始参与疫苗的研发。其中,中国跟美国相对领先。判断最终胜出的标准,要看谁能真正地解决供应量的问题,哪个国家研发的疫苗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如何解决本国的需求乃至全球的需求,这是世界各国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对新冠疫苗预计何时能大范围的普及和应用,朱凤才表示,这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看临床资料的积累,另一个是看审批部门对疫苗资料的认可程度。现在存在的客观因素是,由于我国对新冠疫情的控制比较好,在三期临床数量上并不占优,进而让我们的临床资料的积累速度慢一些。美国则因为疫情蔓延,在临床资料积累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朱凤才建议大家理性看待疫苗,不要将疫苗“神化”。同时注意日常防控,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的聚集,在一段时间甚至一两年内,都要做到这点。至于我们是否以后每年都要打新冠疫苗,朱凤才表示还不能确定,要考虑病毒的变异,同时考虑疫苗的持久性。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