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贵州新规要求在公共场所配齐医生、设服务点 盘点他国相关情况

2018-08-20 12: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贵州省近日发出通知,部署做好各大景区、酒店和公共交通等游客集中区域和场所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作,要求配齐医生、设服务点、备急救药。

  通知要求,全省卫计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协助帮助4A、5A级景区和其它有条件景区加强医务室建设,配齐专职医务人员;没有条件的景区,在旅游旺季设置巡回或流动医疗服务点,协助帮助景区做好防暑降温及相关急救药品的准备。

  要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特别是发生或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做好病例信息采集、报告和处置工作。加强景区、酒店等涉及游客的公共场所中饮用水、酒店用品用具及环境空气卫生监督监测。

  要做好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应急处置,密切关注辖区内涉旅场所的疫情预警情况。

  要完善旅游景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准备,在各级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预留床位,成立医疗组随时待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进行医疗救治和收治伤病员。

  放眼海外,其他国家在公共场所是否配备医生、急救药等?如果配备医生,要求具备什么条件?

  澳大利亚:公共场合工作人员须持有急救上岗证

  澳大利亚特约观察员胡方介绍,医生在当地是紧缺的职业人才,所以在一些公共交通场所无法在配备专门的医生。不过,澳大利亚各大场所在急救人员培训和配备、急救物品的准备方面,做得相当到位。

  根据统计,40%的澳大利亚人具有基本的急救知识,而一些公共场合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持有急救上岗证。比如,在悉尼最大的中央火车站,值班经理必须持有高级急救资格证书,每三年还需要对急救资历进行一整天的重新培训和审核。火车站的列车守护员必须持有急救资格证书,每三年对资格证书也需要进行重新审核。在车站的很多显眼位置,以及车上的每一节车厢都有应急对讲按钮,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需要紧急救治,按下对讲按钮,车站符合急救资质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

  而在急救设施方面,澳大利亚景点和各公共场所配备也非常到位。在车站、景点、购物中心,根据法律规定都配备了急救箱。在随处可见的区域平面图上,也能轻易找到急救箱所在的位置。在这些医疗箱内,可以找到绷带、喷雾剂、体外除颤器等。工作人员办公室通常在急救箱周边,且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至少有一人拥有急救资格。此外,救护车的紧急反应速度,也是保证在各公共场所只有符合资质的急救人员而无医生的另一个原因。

  日本:“旅游陪同护士”对游客进行健康管理或急救

  日本的景区一般不配备医生,如果游客受伤或生病,基本上是去当地的医院或诊所。但近年来,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旅游陪同护士”。日本特约观察员蒋伟介绍,“旅游陪同护士”,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游客进行健康管理或急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虽然大多是兼职或打工,但是他们都拥有“护士资格证”。其中一部分人在医院里工作,利用休息时间,一边旅游一边从事“旅游陪同护士”的工作。由于旅行团中没有医生,当面对紧急情况时,陪同护士需要凭借自身的医学护理经验进行处理,因此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聘请陪同护士的旅行团主要有:中小学生的“修学旅行”、公司员工的旅游以及有残障人士或老年人参加的旅行。

  另外,在日本的公共场所,如车站、机场、学校、商场、公园、公共设施、以及企业单位等人员密集的地方都会配置急救箱,备有常用的医疗用具和药品。此外,在很多公共场所都设有自动体外除颤器,用于在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

  俄罗斯:公共场所须按国家标准配备医疗服务站

  俄罗斯特约观察员张舜衡表示,俄罗斯在景区和公共交通等场所都必须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医疗服务站。莫斯科在1998年颁布了地区性法律,针对民众聚集的景区建立医疗服务站,配备的医生必须首先在治疗和预防机构获得主治医生资格,景区内部必须明确标识出医疗服务站和救护车的具体位置。在大众游泳或海滩休息区域,工作日需配备护士级别的护理人员,周末和假期其必须确保有固定医生在场服务,确保意外伤员在住院治疗前得到紧急援助或复苏抢救。

  2012年,俄罗斯又对公共交通场所,特别是各地机场,颁布了联邦级医疗服务站点标准。比如,医疗服务站面积大小根据每小时客流量而定,若每小时客流量在300人至1000人,医务接待室面积为12-15平米。

  除了医务接待室外,药物储藏室、急救和防疫储藏室、医疗服务办公室等面积标准都必须按照客流量进行统一规划。如果机场内部有多个航站楼,则每个航站楼都必须最少设置一个医疗服务站。除了紧急医疗药品外,还必须配有防治艾滋病毒的急救箱、产科医疗包、一次性胰岛素注射器和气管切开装置等。在医务人员配备方面,以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为例,虽然还没有签约专科医生,但每个医疗服务站内均配有全科医生,2名护士和1名护工。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