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国民间非遗保护项目处境艰难 盘点他国保护非遗高招

2018-06-10 12:0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按照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日,记者走访浙江舟山部分乡村非遗传承基地时发现,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缺乏专业研究指导人员等现实困难。专家呼吁政府能够加大投入力度。

  当记者慕名找到舟山市定海区非遗项目传承人—金山舞龙队负责人章涛时,他正在文化礼堂中接听电话。原来,白泉镇金山社区舞龙队训练场地的文化礼堂,舞台照明灯从三年前开始一盏盏坏掉,前天电源箱直接爆掉,维修估计需要几千元。

  章涛率领的这支村民舞龙队,连续多年在全市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得过第四名的好成绩。近日,浙江省龙狮协会邀请金山舞龙队参加7月的全省比赛,但因为资金不足,章涛和队员们只好放弃了这个交流的机会。

  一支民间舞龙队至少需要二十五人组成。热爱舞龙的章涛如何凑齐队员成了一件难事。

  据记者了解,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近几年共有60多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每年的非遗工作经费仅有20多万。对此,舟山市非遗保护专家顾问团成员刘胜勇表示,基层非遗保护项目,亟待加强保护投入力度。

  放眼海外,在其他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哪些高招?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澳大利亚:保护力度大 四方面加以维护和传承

  《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介绍说,澳大利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些习俗和传统。而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保护力度可以说是相当大的。

  胡方介绍,澳大利亚政府,原住民甚至其他族裔的居民从四个方面来加以维护和传承,分别是:政府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扶持,原住民本身的自发保护,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盈利以及澳大利亚全体民众从小所受的相关教育。

  在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方面,整个国家对原住民的政策性倾斜相当大。在澳大利亚早期的开发过程中,整个澳大利亚政府对原住民有极大的亏欠。原住民人口的锐减,文化传承的断档,都因为殖民初期的残酷的镇压政策而导致。但是,在近几十年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对原住民从政策和经济上的补偿,澳大利亚政府甚至向原住民对殖民初期的行为表示道歉。凭借这些政策经济的补偿,一些原住民文化中心得以成立。而很多原住民传统的节日,活动,也能够顺利进行。

  而对于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原住民文化的保护,对于大部分原住民来说,是自发的,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催促。原住民本身比任何人都在意自己部落的文明能否继续延续,所以一些原住民社区,原住民协会会自行开展各种传统活动,对古老的信仰和传说进行深度挖掘。

  胡方介绍说,发展原住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业,是另一个保护和推广这类遗产的思路。

  在澳大利亚的中部旅游线路中,会有较多的体验式的原住民饮食,日常活动的旅游活动。很多海外游客非常乐意和原住民们一起完成一些原住民绘画的点绘工作,或者是将一些匪夷所思的食材制作成美味。这些旅游业一方面,让原住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活动被更多人所知晓,起到了推广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旅游业获益的补贴也让原住民能够更好的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

  俄罗斯:采用国家保护和整体保护并重的方式

  《全球华语广播网》俄罗斯观察员张舜衡介绍,俄罗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采用的是国家保护和整体保护并重的方式,国家只是起监察和协调作用,具体的保护工作由民间组织和个人承担,形成了以整体性保护为主要思想,以“国家保护”和“整体保护”为基本原则,民间组织和个人承担主要保护的工作格局。

  张舜衡介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俄罗斯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的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现代生活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尽管如此,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入俄罗斯时,却并没有在社会领域掀起波澜。所以目前在俄罗斯,只能由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俄罗斯已经出台了《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法》等近三十部法律以及与国际非遗保护接轨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四部法律,使俄罗斯的文化遗产保护始终置于法制化管理体制之中。

  其次,俄罗斯非遗保护组织机构建设体系较为全面。在国家层面, 指派俄罗斯教科文组织委员会负责。联邦层面有非遗保护执法监督局。在83个联邦主体中,有26个专门机构和执法部门。此外,有近200个民间组织从事与非遗保护有关工作。国家与地方和民间组织机构共同构成了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这些组织机构生命力旺盛、活动内容丰富, 借鉴世界经验,寻求解决方法,是俄文化遗产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比如,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队伍非常强大,有73个地方分会,每年缴纳的会费多达几亿甚至十几亿卢布,具有与俄文化部签署文物修复计划并组织会员在节假日参加义务修复活动的实力。

  最后,俄罗斯民俗学的学术作品早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出现,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时,刚好与俄罗斯民俗学视域下民俗范畴基本吻合。于是,俄罗斯涌现出一大批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杰出民俗学专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理论支撑。

  日本:成立协会 努力保护并推进日本的传统饮食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蒋伟说,日本在2013年以“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为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蒋伟介绍,该项目申遗成功后,日本的一些有志之士于2015年成立了一个协会,名为和食文化国民会议。并获得日本官方认可,作为唯一一家民间团体,努力保护并推进日本的传统饮食。该协会通过脸书等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进行宣传。

  并将11月24日定为“和食日”,还衍生出“日本调料日”等名称,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很多日本学校都会提供午餐。所以该协会与制作午餐的公司合作,在日本的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使用应季食材,制作日本传统味道的午餐。参与该活动的中小学多达3千多所,人数约为8万名。通过学生的宣传,让他们的家庭、地区,进而整个社会了解日本饮食的历史和健康。

  成立之初,有185家会员单位,现在达到488家。会员多为各类食品、酿酒、调料公司。这些会员单位需要缴纳年费和赞助费。因此,享有很多权益。例如,该协会经常举办和食和调料知识的各类讲座、并与厨师学校合作,举办乡土料理竞赛和食料理竞赛等。各会员单位可以直接进行讲座,或者在竞赛中,通过提供食材、调料,来扩大品牌影响力。

  因此,该协会运营的非常顺畅。

编辑: 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