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两会特别策划《启航“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8日推出:《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2021-03-08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此可见,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杨元庆:未来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建设多元化、智能化、高效能的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闫丽娟表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俯下身子一个一个堡垒去攻克。

  闫丽娟:在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们攻克的关键技术基本上20%都是“卡脖子”技术。我们突破以后变成核心技术,现在徐工已经拥有近千项自己的核心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林浩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对“卡脖子”技术拟定技术清单,攻破瓶颈问题。

  林浩:只有把所有的科技人员调动到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他们推向第一线去,才能真正解决我们核心的瓶颈。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社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同时也暴露出在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发展。

  长期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吴远大认为,科技创新攻坚战已迫在眉睫。

  吴远大:因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离产业化有段距离,时间比较长,可能两三年,也可能四五年。

  全国人大代表刘奇: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优做强重大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全国政协委员过建春认为,打造激发内生动力环境的同时,要创造人尽其才的氛围。

  过建春:创造一种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让人才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才能。

  全国政协委员杨伟军: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机制上,很重要的是成果导向,怎样去评价科研人员,要有耐心,科技的东西更要有耐心。

  全国人大代表李志强进一步提出,应完善现有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

  李志强: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为构建基础研究新优势提供源动力。

  科技创新的持续性需要以产业为依托。没有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本之木。全国人大代表田立坤、全国政协委员武钢认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更多体现在对研发的投入。

  田立坤:加大研发的投入,同时需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密切的合作。

  武钢:我们每年都会根据行业和自己的产品梳理出来一些核心难点。这些核心部件上,我们一直在持续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李燕认为,企业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可以实现快速发展。

  李燕:整合建立全球研发体系,吸引招来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也是为了能够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不断缩小与国际巨头之间的差距。

  回眸“十三五”,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站在新起点,展望“十四五”,我们必将攻坚克难,推动科技创新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