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0月4日消息(记者孙鲁晋 王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路网纵横、四通八达,人便其行、物畅其流。高铁的开通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为城市的发展加装“新引擎”。安徽地处华东地区,横跨江淮南北,省会城市合肥近年来成为高铁枢纽。昔日交通短板转化成了如今的区位优势,不断织密的高铁网络,让合肥成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聚区,不断激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能。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4日推出:《加装城市发展“新引擎”》。 2020-10-04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高铁,给合肥带来了什么?500公里,2个小时的“贴地飞行”,这是合肥乘坐高铁往返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最快时间。
  国庆长假前,家住上海的冉鸿飞买了张高铁票,从合肥南站出发,前往位于江苏的老家。
  就职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冉鸿飞在上海打拼多年,没想到有一天会跟随产业的转移,从上海来到合肥。
  冉鸿飞说,企业当初之所以将厂房建在合肥,高铁带来的便捷交通,是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冉鸿飞:对多个意向地点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对比,才发现合肥由原来一个交通并不是特别发达的城市,已经变成了一个高铁非常密集交汇的一个地方,江苏、上海周边的人到合肥车程也就两到三个小时。
  事实上,曾经在“四纵四横”高铁网当中,合肥仅有一条沪汉蓉快速铁路过境,而在如今“八纵八横”的高铁网时代,合肥也相继规划融入“沿江高铁”“京九高铁”“合青高铁”等高铁经济大动脉。
  合宁高速铁路开通,为合肥补上了关键的“交通短板”,合肥被揽入长三角怀抱,米字型高铁网逐步形成。
  合肥站副站长许晓明:2014年合肥高铁南站刚刚建成时,每天只开行高铁列车8趟,日均发送4000人左右;到了2019年,合肥南站平均每天发送旅游7.52万人,每天开行高铁列车达到360多趟。
  搭上“高铁时代”的快车后,身处高水平“朋友圈”,合肥形成了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成本洼地”,以现代大流通畅通国内大循环,加速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合肥新站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副局长范宏说,长三角等地丰富的资源开始在合肥聚集、发展。
  范宏:高铁拉近了市场之间的距离,它为合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开放的市场。我们整个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围绕着液晶、OLED已经形成了非常全面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我们的整个显示产业,争取到2022年,突破2000亿的产值规模。
  2020年,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大众新能源汽车相继落户合肥,合肥极有可能收获下一个千亿级的产业。
  在高铁的串联下,从安徽合肥到上海张江,长三角一西一东,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加紧建设,遥相呼应,今年长三角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速。合肥市发改委合作交流办主任牛倚林介绍说,合肥正在瞄准长三角产业链延链补链,围绕新一代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新技术,与长三角企业协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与长三角之间的交流,从没像今天这样通畅。
  牛倚林:聚力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4个产业成为千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企业超1000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达到381家,全产业链产值超2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