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记者沙建伟 李腾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教育更是起步晚、质量低。32年前,一份特殊的教育合作协定,将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两座相隔数千里的城市紧密相连。一批批支教老师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用优质基础教育支持各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支教老师也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中国之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特别报道,22日聚焦云南宁蒗县,推出《小凉山人的“海安舅舅”》。2020-9-22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今年高考,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的毕业生卢磊以709分的成绩夺得云南省丽江市理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报到的第一天,他拍摄了一个视频,发给他最想感谢的老师。

  卢磊:老师他们来了以后,让我能够看到外面原来还有那么大的世界可以让我去闯。

  宁蒗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教育起步晚、质量低。1987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的阿苏大岭慕名到江苏教育强县海安考察,目的也只有一个:给小凉山的孩子们找老师。当年的海安急需用于教育硬件建设的木材,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木材换人才”的“宁海之约”。

  1988年,“宁海中学”正式成立。35名海安教师踏上了千里之外的支教路。

  江苏海安第一批支教老师、宁海中学首任校长梅德润: 当时协议书是10年,分两批,我就是第一批,“治穷必先治愚”,就像现在讲扶贫必先扶智。

  在宁蒗,“舅舅”是最被尊敬的称谓,支教老师们被百姓亲切的称作“海安舅舅”。32年间,一批又一批的“海安舅舅”用坚守改变着大山。截至目前,两地已经开展了十轮教育合作。

  第十轮海安宁蒗支教教师领队陶长江:这32年,一共有281人次支教,总共是213个人,我们有个老师夫妻俩叫蒋蓉和丁爱军,这两位老师在这里支教了15年,他们夫妻俩被称之为支教钉子户。

  如今,宁蒗教育已成为云南一块响当当的品牌。今年高考,宁蒗中学海安班高分段人数再创新高,本科一批达98%。

  教育促进了宁蒗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贫困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4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知识,让小凉山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力。

  宁海民族中学的校长李学高:一个家庭里面一个人出来了,他就脱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