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0日消息(记者孟永辉 焦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兰州百合是中国唯一的食用甜百合,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是甘肃兰州的一张名片。从种植到加工、从零售到外贸,当地的“百合人”不断创新、提升品质,让百合花开遍沟沟坎坎,也把自信种满每个人的心田。2020-09-10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夏末秋初,在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门口,被称为“百合嫂子”的吕斐斌正盯着成箱的百合打包外运。说起23岁那年辞职创业的初衷,她轻描淡写地说,就是为了“做些事儿”。

  吕斐斌:因为我们是搞种子的,所以我就出来做玉米种子、玉米种子包装这一类的。后来做高原夏菜特色出口的时候,好多国外客户要百合,然后我就逐步下订单让加工户来做。

  从种子、包装做到洋葱、土豆、杂粮等的出口,吕斐斌的“事儿”越做越大。终于,迎来了兰州百合的商机。

  作为“中国百合之都”,兰州有400多年的百合种植历史。吕斐斌对家乡特产走出国门充满期待。不想新业务才做了三单,她就遇到了创业之后的第一次滑铁卢。

  吕斐斌:出口的标准是很高的,第四单开始质量就不行了。那时候2008年我们就赔款,一单就全赔4万多美金。

  质量就是生命。吕斐斌痛定思痛,2009年开始,她自建加工厂、种植基地,走上了订单农业的转型之路。到2015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终于让她的百合产业规范起来,成为兰州百合产业集团化经营的典型。

  但要稳步发展,这还远远不够。质量要从源头抓,种子是关键。而优质的品种岂是那么容易获得?

  吕斐斌:就把3000多万投进去了,就没钱了。着急没办法,原来做出口挣回来的钱,全投到百合上了。

  2014年,育种技术和保鲜技术两项科研专利的取得让公司尝到了创新的甜头。随着新技术成果转化,国外客户追加订单,资金的难题也在地方政府的助力下顺利解决。

  吕斐斌:那时候我手里的钱投的,将近3000万的钱就没了。咱们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工信、农牧,各口上就开始支持我们了。

  2019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种植基地周边2000多户农民受益于标准化种植,收入大幅提升。如今,吕斐斌和她的团队手握40多项专利,公司也在新三板挂了牌。

  45岁这年,“百合嫂子”吕斐斌又学起了网络直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司线上销售的占比增加到了30%。她说,有时,危机本身也是一种机遇。

  吕斐斌:我们客户有时候从国外给我们视频,说今天的百合货很好,我们工人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