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记者卢燕 李楠 张说地)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山西平遥古城仓巷49号,300多年的老宅中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晋中市晋工传统金银饰品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兴东在这里多年坚守,将传统錾刻技艺发扬光大。《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9日播出:《錾刻时光,复兴传统》。2020-07-29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平遥古城仓巷49号“赵大第故居”,20岁的年轻小伙梁朝翔正在东厢房里錾刻着银器,3公分见长,4公分见方的小银牌在他的手下逐渐有了清晰的狮子图像。

  梁朝翔:我快两年了,我小伙伴在这学这个,他比我早一年多。

刘兴东在制作金器(央广网记者 卢燕 摄)

  梁朝翔的师傅刘兴东,正在錾刻一个为婚礼新人定制的项圈银锁,手工雕刻的“喜”字下面,“和合二仙”、“喜上眉梢”等图案栩栩如生。

  刘兴东:你看项圈整体图案都是花鸟、镂空,上面有牡丹花,寓意富贵嘛。

  刘兴东告诉我,山西传统银饰以“厚重大气”全国知名,被称为“晋工”。

  刘兴东的父亲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入行学银饰工艺。刘兴东和父亲学成出师后,25岁时在古城里开了自己的第一间银铺,名叫“兴东坊”。但刚开始,生意并不好做。

  刘兴东:那会儿金银器还没有在老百姓家里普及,有活做我就做点,没有活就去种庄稼。

  最难的时候,刘兴东跑遍全国古玩城卖银器。

  刘兴东:那时候都是坐的绿皮车,哪还有钱买卧铺。

徒弟梁朝翔(央广网记者 卢燕 摄)

  2000年时,全古城只剩下两三家银铺,刘兴东坚持了下来。

  刘兴东:錾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技艺,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想通过金银器制作,留住更多的山西记忆。

  2015年,刘兴东评上了晋中市非遗传承人,他的坚持也有了回报。

  刘兴东:现在生意好了,基本都是客户找上来了,很多人他对技术不懂,但是他懂什么是美,懂非遗。

  现在刘兴东自己也开始收徒,仓巷49号小院里,精美的石刻、保存完好的木质帘架、风门、窗扇,犹如一座小小的美术馆,而院角刘兴东为徒弟们添置的健身器材,和古院相映成趣,给这座历经300余年的老院落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