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十九大报告解读·伟大变革】绿水青山看中国:作何取舍,作何转变?

2017-10-23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3日消息(记者王健 马闯 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十九大报告系列解读《伟大变革》今天播出第五篇:绿水青山看中国:作何取舍,作何转变?2017-10-23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人民大会堂的许多厅都挂有巨幅山水画,这些大好河山既是中国人的家园,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些年,出门查空气质量指数,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因为碧水、蓝天、清新空气,有时候也是一种奢侈。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这是人类需求发展的必然规律。

  习近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敬畏自然,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没有用我们熟知的“改造”一词,而是使用了“尊重”、“顺应”和“保护”。

  习近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放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报告里,总书记描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在我们熟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后面,第一次加上了“美丽”二字。美丽中国生态拐点,或许能比我们预想的,来得更早一些。

  拐点到来之前,往往已经做了很长的铺垫。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格局需要大布局。五年来,从内蒙古阿尔山到云南洱海,从青海察尔汗盐湖到黑龙江黑瞎子岛,习总书记走到哪儿,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就强调到哪儿。比如2015年年初,他到云南大理考察,在白族传统院落里他对村民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习近平:你们依山傍水,这个是得天独厚的,我说是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

  苍山云绕,洱海荡漾,蔚蓝水边的木栈道上,总书记提出要留一张特别的合影。  

  习近平:我现在看到这个水,希望多少年后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水比现在更干净、更清澈,如果不干净了,我要找你们。

  当地干部:我们记住了,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了这个理念,八年后,在哈萨克斯坦,他再次用这番话赢得了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上千名师生长时间的掌声。

  习近平: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生动的比照,最深刻剖析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对矛盾的内在统一,这一重要论断,也始终贯穿在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中。2015年9月,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炉,环保立法,生态问责,环保督查,节能减排,河长履责……对不顾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总书记说:必须追究责任!

  习近平: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让子孙万代都能享有青山、绿水、蓝天,在生态文明这个话题上,十九大代表每个人都有话说。福建代表于伟国、江苏代表史志军、贵州代表陈昌旭、河北代表周仲明认为,生态红线是保证国家长盛久兴的生命线,面对生命线,不能越雷池一步。

  天津代表李鸿忠:今年我们关掉了一万四千多家散乱污企业,我们算效益帐、算发展帐、算子孙帐,把水搞脏了、把山搞秃了,将来难以为继了,要那点收入有什么用呢?

  江西代表刘奇: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我们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重大任务,批复了江西方案,我们也是有信心,有决心在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当中做出我们江西应有的贡献。

  青海代表才仁吉藏:我们坚持常态化向自然保护区提供清洁油品,确保三江源周边环境持续得到保持和改善的同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内蒙古代表任亚平:如果人所生存的生态遭到了破坏,人所奋斗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二十多天前,《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最迟2020年,中国的国家公园就要来了。与此同时,东中部地区传出消息:今明两年就能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天天天蓝的幸福,就在明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 孙永政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解读;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