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工绿海的55年成绩单】青山林海不会忘记

2017-08-05 07:0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承德8月5日消息(记者樊永信 沈静文 孟晓光 张兆福)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系列报道《人工绿海的55年成绩单》今天播出第二篇:《青山林海不会忘记》。17-8-5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习近平: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推进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这是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树木成长期长至半个世纪,在“为子孙造林”的赤子情怀中,百万亩林海拔地而起。刘志钢,是第三代务林人。

  刘志钢:我爷爷原来也是在这看望火楼的。

  记者:你爸妈现在接了他们的班。

  刘志钢:对。

  记者:你现在干的是啥,是地面上的?

  刘志钢:我是下面防火部队的。我妈他们发现了(火情)报告,我们接到通知,换了衣服,哪块着火就奔哪块去了。

  望火楼,也叫望海楼,顾名思义,登高望远,能看见林海,也能看见火情。24岁的刘志钢有一大半童年和少年记忆寄存于此,当年的窝棚如今翻修成五层小楼,并在底层加盖了几个房间供一家人栖身。更具象的艰辛,留在他的父亲刘军和母亲齐淑艳的回忆里。

  齐淑艳:刚来的时候,那环境也挺窄吧的,特窄,有个四五个人屋里就转不开身了。楼上就是一个像铁棚似的。一下雨阴天狼就蹲那,在窗户那蹲着瞅,它在那儿待、待、待够了就走了。那会儿早晚那叫冷,等到中午死热,就得在那瞭望着,二十四小时坚持瞭望。

  瞭望,原本天高地远的一个词,在望火楼失去了美感。每年3月15日到6月15日和9月15日到12月15日被称为“防火紧要期”,刘军和齐淑艳需合力完成15分钟一次的瞭望和报告,如此强度,非夫妻不能体谅和配合。正因为此,塞罕坝目前9座望火楼都由夫妻驻守,也称“夫妻望火楼”。

  记者:今年您从这儿出去过几趟?

  齐淑艳:从上了班,就孩子结婚的时候回县城一趟,从这儿再也没出去。

  记者:这11年里头有人跟你们换班吗?

  齐淑艳:没有。一天天的,俩人那时候年轻,一张嘴、别拌嘴,要犟你两句,死的心都有。

  记者:为啥还一直干下来?

  齐淑艳:看看树,我来的时候树就那么高,几十公分。那会儿瞭望,二楼就能看到,这会儿你上六楼,远的都看不太清了。一天天看着它长大,就跟看着孩子似的长大。

  树不止是树,是千人心血、几代人信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对绿的敬意和爱护,在塞罕坝人中薪火相传。最新的一批塞罕坝人里,李爽,1994年生人。

  李爽:我去年刚来,去年毕业。

  记者:在这儿跟你一样的90后数量多吗?

  李爽:去年我们一块来了4个,前几年也有,现在差不多我们分场有12个。

  记者:你觉得这个地方能留住大家的诀窍是什么?

  李爽:留住我,我觉得是人情味,就那种人情没有距离感,特别亲热。

  记者:你们有没有想过终身大事的问题?

  李爽:到这以后找了对象。

  记者:就在这儿的?

  李爽:对。

  张利民:大家可以往前面看,咱们前面靠后的一栋房子,它属于三代的营林房舍,然后靠前面属于四代营林房舍,咱们现在新建的属于五代。

  无论造林,还是护林、防火,所有事业,归根结底是“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塞罕坝人不负青山,青山也从不负义人。北曼甸林场场长张利民介绍,十八大以来,林场自筹资金,弥补了基础设施欠账。

  张利民:2013年启动了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到2015年,北曼甸林场所有营民区都改建或新建到现在这样的标准,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电视,室内有独立的卫生间,能够洗上热水澡。这样也是改善了最辛苦、最艰难的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几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29个营林区、8个望火楼和9个检查站的新建和改造共投入自筹资金2600多万元。此外,林场自筹9000多万元,建设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等林区路网800多公里,初步形成林路的网格化格局;投资500多万元,完成全场通信网络光纤改造工程。几十年前,塞罕坝人“出门靠走、通信靠吼”;如今,坝上花开,香飘四方。

  微信语言:刚哥刚哥,我那个活动的线路和报价你啥时候能给我,我要一个成型的东西,我现在要推广了,我好招人,要去了。

  这段语音来自羊场村村民程小刚的手机。他的农家院依塞罕坝林场而建。

  程小刚:今年第七年,2010年开的。这边是我弟弟的,我这边是6间客房,那边又盖了7间,13间客房。记者:一年大概收入多少钱?程小刚:十多万以上吧,这个农家乐你投点钱往里一放,自己房子在这,多少赚钱。

  周边村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塞罕坝而改变。至今,塞罕坝机械林场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其林业产业包括森林旅游的发展,带动周边外围产业大踏步前进,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千里松林,凝结一种意志;沙上绿洲,如何惠泽民生?塞罕坝给出答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 范斯腾
关键词: 塞罕坝;青山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