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时评:农村金融监管不能成盲区

2017-07-27 07:00:00来源:央广网

  银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涉及农村信用社的罚单有238张,占公开罚单总数的18%,罚没金额超过3000万元,六成以上的罚单涉及信贷违规。120家农信社、129名相关当事人被罚,多集中于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17-7-27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从违规案由看,客户经理保管客户印章、农信社主任参与民间借贷、违法经营等问题突出。信用社冒用村民个人信息办理贷款的新闻事件近年来屡有发生。仅中国之声报道过的农村信用社违规案例就有多起。河北藁城信用社设在永安村的代办点冒牌运营11年,500多户村民的2000万存款不知去向;河南南阳群众在泌阳县农村信用社存款数千万,却被信用社职工用非法手段转出,用于投资房地产公司;山东巨野法院一案两判,市民莫名担保50万贷款反而成了“老赖”等等。

  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信社是支持三农服务的主要力量,在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农信社在乡镇上都有覆盖,农民习惯把钱都放进信用社,和农村、农民有关的政策福利,也都交给农信社在做。长期以来,农信社已经根植于农村社会的熟人圈子,深得农民信任反而让一些违法人员钻了空子,借名贷款、冒名贷款案件频发。国有商业银行由总行统一领导,下设分支机构,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不同,省农信社之下,各级农信社都是分管的独立法人系统。基层网点只有四五个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违规事件时有发生暴露了农信社体制机制的漏洞。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农信社而言,完善内控机制是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的关键,也是对农村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行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信贷员审核不严格,一张身份证就能办得了贷款将成为历史。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熟悉农村金融业的经营特点,教育机制、内控机制、监督机制协同发力,才能为“三农”发展提供便捷、实惠、安全的金融服务。(撰写:刘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编辑: 王文伟
关键词: 评论;农村;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