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由张吃鱼执导,沈腾、马丽主演的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正式上映,影片开篇提到的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部署“月盾计划”有着浓厚的科幻色彩,其中的喜剧内核、科学设定、科幻场景、视觉效果都引人关注。

科幻+喜剧,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科幻电影要怎么讲科学?效果如何实现?《独行月球》可以被称为“硬科幻”吗?我国科技进步怎样为电影人开辟思路?

 

一开始,就想拍一部科幻喜剧电影?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首先,科幻喜剧确实在影史上数量很少,一开始考量的时候,我并不是想拍一个科幻喜剧,再想科幻喜剧应该长什么样子;我只是在看到这个故事本身以后产生了好奇:故事由一个人被落在月球上引出,然后他在月球上眼睁睁地看着地球遭到陨石撞击,我就会很好奇这个人接下去会怎么样。后来,这个航天员误以为自己成了全宇宙最后一个人,但没有想到地球上其实还有幸存者,并且这些幸存者通过直播在看着他,这个喜剧情境非常适合开心麻花的风格。因此在一开始,是想做一个好玩的故事,在推进过程中慢慢发现,要把科幻和喜剧两者融合起来,最根本的还是故事,而不是科幻喜剧题材本身。

最终剧本戏面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但内核没有改动多少。戏面改动的原因是原著漫画作为一个周更作品,它只需要满足每周有精彩的故事。但是如果做成电影,最根本的问题是它需要一个最高任务,这点其实是周更漫画所不具备的。第二点是因为一个电影故事必须要有一条核心的人物关系线,这条人物关系线是所有戏面可以推动的根本,这个层面上,周更漫画也不具备。所以为了适应这两点,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左上:导演 张吃鱼 右上:科学顾问 陈征

左下:主持人 鹤佳 右下:记者 杨扬

天马行空就行?不,科幻电影得讲科学!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这部电影可能不是在实现层面存在困难,而是载体的夸张程度需要考量。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是话剧、漫画还是大荧幕,它们夸张的程度对观众来说接受度是不一样的。漫画里哪怕袋鼠说人话了,观众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放到大银幕上,袋鼠说了人话,那就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玄幻电影。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一,科幻电影不是一个研究报告。第二,就是我们做科学探索的人要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或者说“先天马行空,再脚踏实地”,科幻实际上就是扮演大胆假设或天马行空的第一步,然后科学工作者负责脚踏实地去验证这事到底行不行。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科幻电影,不能要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科学的、定量正确,因为做不到。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就像陈老师说的一样,我做的是科幻片,不是纪录片,或者说不是科普片,所以很多时候我还是要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做取舍。比如,我们的月面车需要一个电机的声音,我觉得这个非常好的,它既符合科学性,作为艺术性而言,完全可以接受,我就把它改过来;但同时也会为一些画面效果而坚持。

不多见的“科幻喜剧”

《独行月球》的科幻效果怎么实现的?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实现月球重力只有地球1/6的效果其实都是通过威亚拍摄的,需要演员穿威亚衣,整个动作组会负责保持它在行进过程中的漂浮感。在基地里的戏,我们整体评估后认为:如果都是用低重力状态的话,就不是我最后想追求的效果了,所以在基地里一开始的动画里给了一个强设定,就是基地里有一个开关,它本来是低重力的,打开开关以后,低重力变成1G的重力。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我觉得整体上还是能看出失重状态,因为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讲,不需要追求效果是不是一定是1/6重力还是1/3重力,有效果就可以。而且事实上在地面上要想追求低重力状态是极其困难,因为我们之前在做一些科普节目的时候,曾经试图做这件事。对此,在我们和火星车、月球车的设计师贾阳老师一起去审片的时候,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最终月球车、火星车真正在测试的时候,部分时候为了追求低重力,采用了威亚的方式解决,部分时候是把里边的东西都拆出来,让它的自重真的变成它理论重量的1/6或者1/3。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我们在《独行月球》前期拍摄的时候有进行虚拟拍摄。2020年6月,我们进行的虚拟拍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次虚拟拍摄。无论是用的设备、场地都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次。虚拟拍摄就是首先在电脑软件里面预制好场景和人物,比如在电脑里先搭一个场景,用3D建模搭基地场景;再通过动作捕捉,把人物动作放进虚拟场景里,最后再用一台虚拟摄像机去拍摄。我当时把所有的重场戏都进行了虚拟拍摄,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可以简单理解为每一场重场戏都是先做了一个动画片。

《独行月球》是硬核科幻片吗?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我没有过多地追求它是硬还是软。我们去做这个环境,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是要保证观众相信这个情境。喜剧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越真越喜,首先得让观众相信这是一个月球的环境,一个人真的被落在了月球上,观众才能进入到地球还有幸存者通过直播看着他的喜剧情境。所以我是为了保证这个情境能让观众相信。无论是月球环境也好,基地也好,我一定会尽量去追求它一定程度的真实感,让观众相信它是真的。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我觉得整体还是偏真实感的,这属于我喜欢的那种硬科幻的类型。另外,我曾经讲《流浪地球》里的基础物理时,前半段讲的基本思想就是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就是带着理工科偏执狂的视角,来玩一个“大家来找茬”游戏。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地构想,比如电影里用了好多在月球上看地球的视角,其实就在感受太阳的方向,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

中国科技怎么帮国产科幻电影“开脑洞”?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科学界和电影的合作在逐渐加深,《独行月球》这部电影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一,从早期就已经和工程技术和相关领域的老师建立联系。现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在积极推动,科学界和影视界的联系越来越多。这次电影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我们在前期创作的时候需要去采风,很便利的一点是中国有这样的采风条件,也有足够多的专家,有足够多的硬件设施。我当时去了酒泉、文昌,又参加了很多专家的座谈,这都是因为中国科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才能提供给我们这种便利。并且在进一步采风的过程中,在跟专家座谈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新的灵感。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以往的科幻电影里边,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国外的东西。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内的科幻作家也经常跟我们科学界做一些交流。我们今天其实有很多可以给大家带来无限遐想的地方,比如现在正在四川稻城建的宇宙线探测站,在探测宇宙中的宇宙加速器。这些东西用科幻作家的说法就是故事素材,我们还有很多的故事素材可供使用。

监制:梁悦

记者:鹤佳 杨扬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