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璨若星河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记忆和精神底色。

什么是美?

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美?

为什么说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

新出版的《中国人眼中的美》一书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长北(张燕)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于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

中国人以何为美?中国人的审美观带给我们怎样的文化自信?近日,东南大学教授、艺术史家长北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专访,追溯“美”的源头,探寻中国文化基因、读懂中国人的审美。

东南大学教授、艺术史家 长北(张燕)

 

审美意识每个人都有,但不同人群存在差异

记者:长北教授,您的笔名叫长北,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长北(张燕):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主要是叫张燕的太多。改名长北,扔掉弓,扔掉草,扔掉火,扔掉夸夸其谈的口,只留下一对翅膀作长远的飞翔,或者说只是长住在北书房。确实,我除了出去调研就是在书房写作,我特别喜欢我自己改的名字。张燕脱了“背心”就是长北。

记者:今天跟您聊中国人眼中的美,提到审美,我感觉无处不在。大家在生活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选择取舍,小到买衣服、买鞋子,大到结婚择业等人生大事,都体现了一种审美方向上的抉择。您在书里提到了审美意识,怎么来理解?

长北(张燕):我说的美,与买衣服、买鞋子、结婚择业无关,只是关于艺术的审美。每个人都有审美感觉、审美情绪或者生活积累的审美经验,慢慢地就会对美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看法,这就是审美意识。人类都有审美意识。

记者:不同人群的审美意识是不是会存在差异?

长北(张燕):是的,很不相同。一般来讲,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往往粗犷、质朴、情感率真,不太讲究做工雕琢,我很喜欢民间艺术。一些理论家所说的中国艺术审美范畴如“意境”“格调”“沉郁”“飘逸”“空灵”等,并不体现于所有的中华艺术,而主要体现于中华文人艺术。而我选取的,恰恰是中国人都具有的审美意识。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长期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养成了中国群体的审美行为,一些固化而成风俗习惯,再固化成文化基因,改是很难改掉的。比如中国文人、民间都喜欢吉祥,吉祥就演化成为范围很广的风俗习惯。

再比如我们的艺术多线性的表现。实际上,在生活里,“线”是不存在的,眼睛看到的都是体,电线也是有体积的,不是看不见的“线”。为什么到了中国人眼睛里全变成了“线”?这是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决定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就固化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所以,我选取的是中国人群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固化而成的风俗习惯,再固化而成的文化基因。

记者:不是说按照民间或者文人这样区分,而是说每个人都具有书中所说的审美意识。

长北(张燕):是的,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具备了中国特质的审美意识。

中国人眼中的美:思、气、神、意

记者:具体到中国人的审美,您从“思、气、神、意”四个角度进行概括和阐述,为什么这么概括?

长北(张燕):概括了四个字,并不是说我这本书就讲“虚”,恰恰相反,我举了大量的艺术实例来解释。为什么要用这四个字来统领?因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坦白讲西方文化比较注重实,中国的哲学、文化更重整体,比如《黄帝内经》,就讲“阴阳”“藏象”“气”“神”,中医看病很重视这些哲学概念。我从《黄帝内经》里变出来这样四个字,以“虚”统“实”。中国人的思想特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儒学指导下的“礼乐传统”。

记者:“气”与“神”又怎么讲?

长北(张燕):中国人特别重视“气”。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精气神”很好,“精神”好还不够,非得“精气神”好才行。在中国艺术作品里,“气”是天地人一体的可感而不可见的生命力量。比如春天,我们进了山,那腾腾欲动的“气”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生命力量。比如画一盆鱼,西方画以死鱼为题材,中国画里的鸟、鱼都是游的、动的、活的,是充满生机充满力量的。有关“气”,这本书我用了两讲:大象之美、气韵生动。《老子》说,“大象无形”,大象之美是中国艺术的至美;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法则,云是飞的,鸟也是飞的,禽兽在奔跑,中国人不喜欢“没生气”的东西,中国画从来不画半个人脸。

再比如“神”,中国艺术讲究传神。“神”从人的精神风貌扩展到艺术作品当中,指那种主客体交融的神采、风范、风貌。如果一个人没“神”,那就是没精打采,一副“蔫”了的样子。如果艺术作品没有“神”,就会显得苍白无趣,所以,中国艺术作品讲究“神”,传神写意,神贵于形。儒家哲学引导中国人具备一种“中和圆融”的精神风貌,正如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中和圆融”。

记者:那么“意”又该怎么理解?

长北(张燕):这本书里“意”之下统领四讲。一讲叫“意在言外”。中国人喜欢话不要说尽,贵在含蓄;画画不要什么都画进去,意到笔不到;写诗讲究意在言外;甚至人与人相处,话也不能说尽,说到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可以了。一讲叫“比德思维”。松树跟人格有什么关系?在中国人眼里,高山苍松寓意不屈不挠。玉跟人品有什么关系?中国人以玉象征自己的品德。梅花、菊花是象征人的清高气节的。早年张道一说,外国人问他,你们中国人怎么听见“萧萧竹”里还有“民间疾苦声”?而“比德思维”,中国的老百姓都懂。一讲叫“吉祥意识”。“吉祥意识”这一讲,我考虑放在“气”之下还是“意”之下?中国艺术作品“体”“形”的客观性被弱化,替换为创作主体的“意”,这个“意”是由中国人的线性思维决定的。

记者:您能不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您认为中华古代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它跟别的文化有什么不同?

长北(张燕):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和“礼乐传统”,中华民族长期过的是农耕生活,养成了对天的敬畏,天地君亲师,把天看得无比崇高,不能冲撞自然。从科学上来讲,天是天,人是人,但是,“天人合一”是哲学,是中国人的大智慧,用这样一种哲学,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现在,西方也认识了 “天人合一”哲学的高妙。“礼乐传统”如果恰当地运用,确实能构造一个和谐社会;如果强调得过分,如宋明理学,就会形成对人精神的桎梏。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再造传统,拥抱世界,走向现代。

监制丨梁悦 白中华

主持丨苏扬

编辑丨殷宇堃 王鑫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