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6日消息(记者温超 郭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照金创建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点燃了西北地区民主革命的燎原之火,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5年2月,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它既是中央和各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26日推出《岁月淬真金 火种照初心》,探寻在照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清晨,青山环抱的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阵阵歌声在校园里回响。

始建于1955年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原址位于革命遗址——陈家坡会议旧址附近。由于地处偏远,学校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几间土坯房,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暖气。

校长封岗战说:“在六七十年代,我们学校还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在校学生七八十个,老师也是不到十个人,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学生到校上课,取暖都是从自己家带火盆。”

2000年6月之后,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破烂不堪的状况受到广泛关注,获得捐资15万元,群众再集资5万元对学校进行迁址新建。2002年9月,学校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山脚下,三轮车只跑了两趟,就搬完了。

新校区启用了,但距离十几公里山路外的学生怎么来上课,又成为新的难题。在各方的支持下,学校开始了路面硬化、配备校车。由于山路连绵,坐校车到校也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封岗战就和老师一起商量对策。

封岗战说:“我们想办法把路比较远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少的路段的学生安排住宿。校车接送学生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两个小时压缩到一个小时。”

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为了不再让师生受冻,新建的教学楼都安装了暖气;考虑到学生的全面教育,学校还新招了一大批个个都是大学生的青年教师……

从两栋土坯房一路走来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见证着照金这片红色热土的初心不改,也彰显着照金精神的传承。封岗战自豪地说,学校每一个师生,身上都镌刻着深深的红色烙印。“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许多工作在山区都是这样去做的。如果你不拼搏不坚持,可能有些工作就没办法坚持下来。”

嘹亮的军号声,是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独特的上课铃声。革命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师生们仍以新的方式延续着革命老区的精神血脉。

接续传承不只在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在照金,不论老少,总能从他们的言语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气神。

照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芳芳告诉记者,这些年社区工厂、规模化养殖、种植示范区、红色旅游产业等,让照金镇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8848元,提升至2020年的15235元,翻了近一倍。在2021年2月25日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照金镇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巨变的背后,是照金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更是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照金精神的光芒。

肖芳芳说:“当时革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红色旅游依旧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精神正是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在老区干部群众身上具有代表性的体现。照金精神从这里发源,就要在这里不断地发扬光大,传承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习和继承。”

每年的开学典礼,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同学们都会在学校广场进行宣誓,每位同学都朝气满满,蓬勃向上,他们也正是这片红色沃土上孕育的希望。封岗战说,红色记忆代代相承,红色火炬才能越燃越旺。“我们组织老师成立了红色教育教研组,不断地摸索新的工作方法,探索红色教育新的内容和题材,把照金精神弘扬下去。”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温超。走进照金镇的陈家坡村,一座雕塑映入眼帘,圆形的基座上矗立着一盏高大的马灯,象征着当年在这里召开的会议像黑夜里一盏闪亮的明灯,指引着陕甘边党和红军走向光明,走向胜利。采访中,在照金遇到的受访者的眼里都闪耀着同一种光,我想,光的来源就是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先辈们的信念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