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21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陈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等15个市,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如何定位,未来发展怎样实现“1+1大于2”?

“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参与规划制定工作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规划纲要的出台有利于形成我国“钻石型结构”的国家空间战略格局。

“所谓钻石型结构就是京津冀一个点,长三角一个点,珠三角大湾区一个点加上成渝双城经济圈,在中国地图上一看,正好是钻石的4个角,将来会形成一个‘双循环’带动下,沿海开放,内陆开放,科技创新驱动的一个多重动力源支撑下的新的国土发展格局。”尹稚说。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是规划纲要为成渝双城经济圈谋划的战略定位。而成都和重庆,作为双城经济圈的引领,在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方面也各有侧重:重庆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而成都要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对此,尹稚分析:“通过区域协同合作来推动这个地区的城市定位,实现多元分工差异化发展。这个地区山形水系特征是非常不一样的,各个城市具备的资源特点,发展当中的客观优势条件和客观限制条件也不一样,这一轮其实强调差异化施策。”

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纲要提出了九大重点任务,几乎每一项都体现了协同互补、共建共享的思路。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指出,这就要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以规划纲要为引领,实现“1+1大于2”的发展。“成都更多是轻工业制造的优势,重庆是重工业优势。区位优势来看,重庆可以更好利用黄金水道,而成都双机场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对接泛欧泛亚城市。两地在人才、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有一些交叉和互补,可以实现‘1+1大于2’这样一种格局。”

想要实现“1+1大于2”的发展,首先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今年以来,川渝两地持续同向发力,合作共建包括成渝中线高铁、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等在内的重大项目达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今年1到8月,上述重大项目已开工64个。民生领域方面,目前,重庆已经开行了8条跨省公交线路,日均发班量在100班左右,覆盖成渝地区的14个区县。截至目前,已服务周边上百万人次出行。重庆交运集团客运部部长潘道辉说:“刷卡、五类人群免费等等,相互的公共服务产品都进行了一体化的升级和改造,都打通了。”

硬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软件”方面也要跟上。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尹稚解释,这就是要进一步淡化行政等级、行政区划的概念,是规划纲要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1+1大于2”发展的必然要求。“更多的是立足统一市场、统一经济体的建设,来破除这些行政边界、行政等级等一系列的束缚,使得市场在这个地区未来的主导资源的配置当中能够占据更为主导性的地位。”

杨继瑞指出,要想实现“1+1大于2”,成渝两地要在合作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竞争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特别是包括一些市场化的项目,通过股份制的办法来形成双方的利益共享,构建‘飞地园区’的税收和GDP的分享机制,就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还有加大毗邻地区之间的先行融合的平台,更好实现资源在川渝两地大范围进行优化配置,这样就能够实现‘1+1大于2’。”

根据规划纲要,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对此,尹稚表示:“随着双城经济圈方案的公布,它可以在都市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更为庞大的城市群推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在国家的国土发展战略格局当中承担的重要增长极的作用,会最终演变为真实意义上的名实相符的中国发展第四极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