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一种被称作“废话文学”的网络表达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流行起来,并且大有蔓延到“线下”生活的趋势。当中比较流行的一句就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对此,有人表示,喜欢“废话文学”这种轻松又带点幽默、讽刺的形式。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废话文学”毫无信息量,说了等于没说,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人则表示羡慕,因为他们听说废话多的人更幸福。

“废话文学”的流行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废话既然是废话,我们可以不说吗?说废话和幸福感到底有没有关系?

 

“无效沟通天花板”为何还有点好笑?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常务副主任唐义诚指出,“废话文学”掌握了幽默的一个心理节奏——失谐。其主要是指幽默语句与听者预想的不和谐,也就是重复+差异。例如,听到“听君一席话”,人们多半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胜读十年书”,而很难想到“如听一席话”这样的一个重复。这个重复就变成了和预想结果之间的“差异”,让人觉得有点意思。

唐义诚介绍,在诸多幽默加工理论中,失谐—消解论的双阶段模型得到了大部分研究者认可。“该理论认为,幽默的认知加工需要先探测失谐,再重新评价并消解失谐,然后进行情绪加工以获得幽默的愉悦感。研究者们使用具有不同心理意义的刺激材料,引起被试脑电位的变化,观察脑部活跃区域,从而论证刺激材料和脑电位活动之间的联系。在幽默感的测试当中,杏仁核(又名杏仁体)被认为与幽默加工中的情绪体验和失谐探测有关。大脑前额叶区域被推测与幽默加工中失谐的消解有关。”

当然,幽默是一个复杂机制,失谐—消解论只是目前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我们可以不说废话吗?

除让人觉得有意思外,唐义诚还认为,“废话文学”内容的万能性、强烈的互动性、较低的原创性也是其能够流行的原因。同时,“废话文学”也反映出了人们渴望认同的心理需求和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

以青少年为例,唐义诚指出,部分青少年抱持着娱乐心态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网络废话发布到社交平台,渴望通过“玩梗”在社交平台上得到他人的点赞与认可,从中获得认同感,实现自我满足的心理。

同时,唐义诚认为,“废话文学”还表现了人们对低密度信息的不满。“对看似有意义、实则无用的形式主义的批判。把无用进行到底,用荒诞对抗荒芜。”

朱自清在《论废话》中写道:“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

不少人也听到过“废话多的人更幸福”这样的说法。

那么,说废话和幸福感到底有没有关系?

废话多的人更幸福?

唐义诚介绍,有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说的话假如有90%以上是废话,这个人就容易感到快乐,假如废话不足50%,这个人就不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他表示,“废话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而人际关系的质量越高,与人相处时越轻松,就越容易说一些废话。因为,这些人会觉得说一些没有意义的内容也是可以得到对方的包容与接纳。所以,感到幸福的人更敢于说废话,并且可以从说废话中获益。”

不过,有一个在快乐说废话的人,就至少有一个听这些废话的人。

说的人感到幸福了,那么听的人呢?

如果是不带“包袱”、笑点的日常废话,那么这些内容难免会让听的人感到无聊和情绪低落。

唐义诚解释称:“大脑中有一条快感回路专门应对外界有意义的信息。针对无用信息,快感回路就不容易被激活。‘废话文学’更多的是通过引起大脑相关神经回路的活动来引起我们对于它的关注。而一般的日常废话无法激活快感回路,无法激活大脑高密度的认知加工。”

怎么样,大家觉得这是一篇都是干货、没有废话的文章吗?

监制:白中华

记者:刘飞 富赜

编辑:杨扬 鹤佳 彭毓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