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16日消息(记者郑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6日上午,“实验6”综合科考船靠岸广州新洲码头,完成本次航行。“实验6”综合科考船本航次行程1800海里,收集2000多份样品,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极端海洋气象灾害,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首航之旅还有哪些收获?15日晚,记者对航次首席科学家杜岩进行了独家专访。

 

航次首席科学家杜岩(左)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15日晚上有一点点的微风,可以看到远处岸上点点的灯光。杜首席,我们是什么时候回到了这个位置?

杜岩:我们大约是在15日的下午3:00回到珠江的狮子洋。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位于珠江内河,稍微有点热,海面非常平静,是比较舒适的一个晚上。我们下午已经开了航次的总结会,晚上没有观测的任务,也没有样品处理的任务。因此,我们有一个难得的放松时间。

记者:前几天我们经历了两个台风过程,算是此次首航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经历双台风对于这次科考会有哪些影响?有哪些意义?

杜岩:这个双台风的情况在我们出航的时候完全没有预料到,因为是出航之后这两个台风才形成。实际上双台风现象在海洋中并不常见,在过去的40年间,低纬度、这样近距离大约形成了6对,但这6对都有一种共同的特性,就是台风的运动路径都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同样的轨迹进行西传或者是北传。但是这次的双台风“康森”和“灿都”几乎是分飞的,一个几乎是直接北传,另一支西传,这种现象在过去40年尚属首次。这次航行一共进行了10天,行程大约1800海里,进行了30个站位的观测和采样,取得了约2000多份样品。我们观测了暖涡,台风前后上层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以及海底的沉积,这次的工作会直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极端海洋与气象灾害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海洋科考重器“实验6”科考船(央广网发 南海海洋研究所供图)

海洋科考重器“实验6”将靠岸广州新洲码头,完成本次航行(记者郑澍 摄)

记者:这个航次已经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接下来还会做哪些工作?

杜岩:海上的工作只是我们整个研究工作的一段,现在大约1/3的样品做了初步的处理,但是大部分样品的后续处理会非常烦琐,这涉及一系列实验室的工作,有的可能需要2-3个月的处理,一些地质的同位素的测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未来我们会继续强化在南海北部多处的动力学演变及环境效应,以及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些重大问题上,结合历史观察的航次资料,以及我们获取的多元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期望为我们整个南海的研究奠定一些数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