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记者孙莹)近日,在司法部组织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主题宣传”采访调研中,2020年成功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的北京市朝阳区,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打造“无讼朝阳”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平台引发广泛关注。

 

“老家一来人,又找人闹,每天一到饭口11点左右,坐到人家餐厅都不走,弄得餐厅没法营业。”讲话的是2020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的任建友,某餐厅一位工作不到一年的50多岁的洗碗工,在职工宿舍就寝没有醒来,家属认可是因突发疾病死亡,但要求餐厅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进行赔偿,连日影响餐厅正常营业。经过任建友反复调解,餐厅同意给予死者家属5万元补偿金,餐厅终于恢复正常营业。

任建友(左一)现场调解家事纠纷(央广记者孙莹 摄)

任建友是北京朝阳法院退休法官,2014年在朝外司法所内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她说:“在法院的这些知识跟当事人调解,你跟他讲这些,他相信你,调解成功率就比较高一些。”

北京朝外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制作普法宣传作品(央广记者孙莹 摄)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共调解各类案件600多件,接待各类纠纷咨询1150多人次,调解案件成功率达98%以上,其中被人民法院裁定予以司法确认55件,无一被退回。目前得益于“无讼朝阳”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平台的打造,当事人经人民调解达成协议后,在家就能取得法院的司法确认。任建友表示:“到我们这协议做完之后,从网上传过去,这样更省事了,电子的司法确认裁定书给当事人直接寄到家里,当事人连法院都不用跑了,确实深受老百姓欢迎。”

南磨房乡位于朝阳区东南城乡接合部,2018年依托司法所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站,2019年创办“民非组织”北京市朝阳区心连心联合调解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做到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心连心调解中心主任宋景松说:“人民调解是自愿、平等、合法、公正、便捷、灵活,人民调解相对于法院审判来讲,它更为灵活。”

以前在南磨房,长年积累的拒缴、欠缴物业费、供暖费的纠纷很多,森和物业公司负责人齐建强说,经过心连心调解中心搭建平台,物业公司了解了业主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双方关系发生了改变。“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业主和物业以前是对立的、对抗的,现在是支持的、拥护的,调解完之后,我们主动作为,给老百姓设置了便民商超、便民仓储、便民健身,老百姓是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这样共同把小区建设得更好,更加宜居。”

南磨房公共法律服务站积极取得地区的律师事务所支持,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律师值班制度,建立“法律顾问在您身边”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现对辖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全覆盖。将公共法律服务站与调解中心形成前店后厂模式,相互依托,将咨询中遇到的矛盾导入调解中心进行化解,做到矛盾不上交,避免矛盾恶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宋景松介绍:“心连心通过前期大量解决地区多发的物业类矛盾纠纷后,边开展调解工作边总结经验,不断拓宽调解范围,陆续加入了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和合同纠纷等多种类型的纠纷。在2019年以前,南磨房地区总体案件量在700件左右,其中邻里家事类的占300件。2019年之后,通过人民调解工作的逐渐开展,各类矛盾纠纷都有所下降,总体案件量2019年700件下降到现在的400件,邻里家事类案件下降到100件。”

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率先建立了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2018年以来,法律顾问共审核重大决策事项草案180多件,为依法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规范性文件审查科科长王铂涵介绍:“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各类合作协议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出台,都要经过合法性审查,为政府规范行政行为,依法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据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18年以来,持续深化“全网通”政务服务模式,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朝我说”咨询及投诉举报平台,“朝好办”“云核验”等便民利企服务机制建设,实现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政务服务模式转变。2020年实现区、街乡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中午不间断、周末不打烊、早晚弹性办”,取得了良好社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