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1日消息 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贫困,世界不禁会问,是什么力量让中国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之声五路记者走进太行山、大凉山等全国最贫困的大山深处探寻答案。“新闻+文艺”的创意纪实微剧《山里·山外》,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让我们记住那些“脱贫攻坚”中感人的面孔……

  脱贫攻坚纪实微剧《山里·山外》第一集《爱的重生》讲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郭素萍夫妇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的故事。他们带领10万群众进行科技种植,摆脱贫困。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李保国去世之前有个心愿:让重茬的果园重新焕发生机!既是妻子又是“战友”与李保国并肩战斗30多年的郭素萍,此时如何抉择?故事由此展开……

 

  自从1986年“科技扶贫”的概念被提起,全国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就开始奋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员郭素萍和他的丈夫李保国就是众多走在扶贫路上的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丈夫的离世,让郭素萍悲伤的同时,想到更多的是如何让李保国心心念的果园“重生”,他们也见证了两人30多年并肩走在脱贫路上的爱和理想……

郭素萍

 

  记者采访手记

  我是记者孟晓光。采访郭素萍的时候,我和她一起去了他们的苹果基地。进了果园,她下意识地说了声,“哎,到家了!”

  为什么管林果基地叫家呢?郭素萍说:“我和老李在这些果园里生活了30多年,老李在这,我也在这,还不是家吗?”

郭素萍和李保国

  那天在果园里采访,在一个瞬间,我忽然发现郭素萍看那些果树的时候眼睛里是有光的,特别的柔和,我不知道她透过层层叠叠的树枝看到了什么,但是那一刻她一定是又想起了她的丈夫李保国。这让我忽然想到了“爱”和“怀念”这样的字眼。最美的爱,大概就是两个人相互鼓励着去实现心中共同的理想吧,而最深情的“怀念”,应该就是,带着离去人的遗愿继续走下去。

总台央广记者孟晓光采访郭素萍

  采访郭素萍的时候,她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她的身上有两个手机,一个是她自己的,一个是李保国的,这两个手机都是果农们的热线服务电话。一直记得郭素萍那段带着哭腔的朴实话语:“因为保国不在了,农民有问题没处问,我就把我的手机通过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布。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电话,我说要延续下去,也是为了完成李保国以前一直在干现在没法干的事,我愿意把接力棒接下去。”

  郭素萍的乡村建设展望

  科技的力量是强大的。几十年如一日,郭素萍和爱人李保国坚守在大别山区开展扶贫工作。他们就像变了一个戏法,荒山变绿了,果园重生了,农民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随着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郭素萍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她又有了新的目标。

  作为一名科教扶贫一线的科研工作者,郭素萍见证了脱贫攻坚的历程。但以现在的数据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接近于1:3,这说明农村人口的收入仍然比较低。回顾39年科技扶贫实践,郭素萍认为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将进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但农业农村势必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也能够实现全面实施。与此同时,她深信,发展产业是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因此,科教工作者在发展农业农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上仍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