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2月1日,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和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金融犯罪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2018-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提示“贷款”发放管理环节需持续完善监管机制,持续扎牢涉及审批权等焦点问题的制度“笼子”。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审结态势整体呈上升趋势

  依托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开的裁判文书,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1573件。从年度分布看,2019年审结688件,比2018年增长160.61%;2020年审结621件,同比下降9.74%。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俊慧分析:“整体上来看,在金融反腐高压之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审结态势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在相关监管制度不断‘扎牢’之后,预计相关案件的审结态势会进入‘触顶回落’走势。”

  罪名分布诈骗罪占比最高 业务领域贷款占比第一

  从罪名分布看,诈骗罪占比最高,占比27.21%,犯罪手段中,虚构理财产品最多,占比为31.45%,还有谎称减少利息或无息贷款、骗取保险、谎称保险分红、谎称提高借款额度等等。违法发放贷款罪占比7.88%,排第二,而从业务领域看,贷款占比48.41%,排名第一。

  “由此可见,‘贷款’发放管理环节需持续完善监管机制,持续扎牢涉及审批权等焦点问题的制度‘笼子’。”李俊慧说。

  银行从业人员涉案最多 学历较高

  《白皮书》显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银行是涉案最多的金融机构类型,占比31.90%。涉案的工作人员超九成为自然人,基层员工占比近七成,且年龄集中在30岁至39岁,学历较高。

  李俊慧说:“《白皮书》建议,需加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法律教育学习常态化,不断健全监管机制,实现业务合规和管理的‘全覆盖’,有效化解此类监管风险。”

  金融犯罪案件影响恶劣、教训深刻

  从涉案金额分布来看,《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涉案金额百万(含)及以上占比54.30%。平均涉案金额为717.48万元。从损失金额分布看,百万级以上占比47.68%。平均损失金额为473.98万元。

  21世纪报总裁虞伟分析:“2014年以来,担保公司、第三方理财、财富管理、P2P网络借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虚拟货币等打着金融创新名号,实则进行非法集资、骗取钱财的情况大肆盛行,此后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开展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整治行动,相关案件一直处于高位,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

  说到金融犯罪造成的危害,北京京师律所金融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王殿学举例说:“有一个案例就是,被告人本来生意运行非常良好,发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钱快,就转型了,还把很年轻的女儿叫过来一起做,结果都被判刑了。有的集资诈骗案,年80%的利息,被害人排队去签字,进去后钱全没了。”

  如何防范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违法犯罪?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卜祥瑞给出“四个提”“药方”: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从业人员合规能力,准确把握金融从业人员违法犯罪的界限;提倡法治思维,依法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及时提示风险,发挥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自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