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车丽)记者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时报日前主办的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上获悉,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正式对外发布,64%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高危因素,85%对早期筛查缺乏认知。专家建议,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认知,提高早筛意识,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项目计划在全国7大地区共19家调研中心纳入结直肠癌中晚期患者4410例,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完成50%的入组目标,即2299例患者调查,其中10家肿瘤专科医院完成1403例,9家综合医院完成896例。均为一对一床旁问卷调查。”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乔友林指出,该调查通过就医及治疗状况、生存质量、心理感受、治疗引发的患者负担等方面,全面了解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

全国7大区19家医院分布图(央广网发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供图)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人数位列恶性肿瘤第三位。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38.8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数约为18.7万人。

  “调查发现,得病前,超过一半(64%)的患者完全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85%的患者不了解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知识;97%未做过肠镜筛查,其中86.5%的患者未做肠镜筛查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需要定期做肠镜筛查。”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会长、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席史安利指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对疾病各方面的认知水平低,很多出现了症状才去医院检查,一检查就是中晚期。

  “调查结果显示,首次确诊时,83%的结直肠癌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了肝、肺等部位的转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指出,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患者确诊时为中晚期的比例更高,且发生转移的患者较多,给治疗和预后带来了很大挑战。

  目前结直肠癌诊治强调“精准治疗”,靶向治疗能给大约一半的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50%的RAS基因状态为野生型,对于这部分患者,一方面本身可能具有比较良好的预后,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抗)来进行治疗,从而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2018年发布的《结直肠癌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中,推荐对临床确诊为复发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RAS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结直肠癌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因此,患者一经确诊,就需要明确基因状态,避免延误治疗。

  “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理念亟需进一步提高。”沈琳教授强调,“我们知道,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越到后线治疗效果越差。而42.6%的患者反馈,诊疗过程中医生没有推荐使用靶向药物。如果在早期选对治疗方式及药物,就会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升生活质量,不一定需要二线及后线治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普及健康生活知识,降低发病率,同时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采用精准治疗方式,如结直肠癌靶向药物治疗等,让老百姓少得病,得了病后有保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