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4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进行时》报道,今年的6·18,直播带货成为各路玩家争抢的“高地”。从数据上看,天猫6·18期间,淘宝直播的开播场次同比大涨123%;京东直播,日均直播场次较去年双11提升11倍,日均带货额提升21倍。淘宝直播小二陈珏说:“天猫6·18期间,淘宝直播的开播场次同比大涨123%。品牌、商家的自播强势崛起,开直播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60%。此外今年6·18期间有300多位明星、600多位总裁都赶来做淘宝直播,比如来到淘宝直播间的明星就带动直播观看时长增长343%。”

  直播带货的火爆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近日,由CC-Smart新传智库出品的《2020年直播带货行业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该报告聘请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一流高校专家从研究设计到研究执行全流程指引。

  《报告》提出:5G时代到来,AI/AR/VR等技术力量的赋能,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全方位入局直播带货,集合社交属性、休闲体验属性、消费属性、文化参与属性为一体的直播带货“新新生态”正在塑成,直播带货已成为人们同时获得娱乐体验和生活必须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CC-Smart新传智库研究员宋欣欣介绍,直播带货只是一种形态,它催生大环境形成一种云上直播生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司若表示,在新的生态中,直播为消费者打开了一片更大的消费空间。司若说:“尤其是(疫情期间)旅游、观赏这样的一些消费无法实现时,用这样的新生态下的带货模式,有可能让消费者能够打开更大的消费空间,这对于缓解全民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改善是有好处的。”

  “人人皆主播,万物皆可播”时代下,各行各业、各个角色都在直播场上挖掘着新的可能性。《报告》中提出:直播带货边界的不断拓宽也可以发挥其社会价值,例如脱贫扶贫、助商助农、政务传播等。

  不过,直播带货带来红利的同时也面临不少行业痛点。“直播带货”既有电视购物的节目形式,也有网络购物的邀约信息,还有广告代言的表现存在,产业链条比较复杂,网络主播、内容发布平台、产品供应企业等相关参与者缺乏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监管机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司若指出,直播带货通常会采取如秒杀等方式来进行促销,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就需要作出消费选择,无法货比三家,而这也为消费者购买到不称心如意的产品埋下了隐患。

  此外,表面看上去不断刷新纪录的直播带货,实际上却存在着刷单的乱象。除了下单环节,直播带货涉及主播、商家、平台等多层面,一旦遇到产品质量和售后问题,到底哪方买单,各方说法不一。

  针对上述问题,司若表示,随着资本力量介入,或将加速直播带货平台机构的横纵向整合及兼并重组,形成差异化、规范化、效应化集聚,直播平台机构 “马太效应”显现。司若说:“‘马太效应’就是好之愈好差之愈差,对于那些差的,在互联网环境下它就会自然被淘汰了。所以‘马太效应’肯定是存在的,大家会越来越聚集到这些流量担当上面,这些人担当了这么高的流量,也会很爱惜自己的声誉,会更认真地选品和做更负责任的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