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访文物研究界学者阎焰:文化变成核心竞争力

2018-03-28 10: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彭玉冰)乍见阎焰,有些怀疑自己获取的资料是否准确。因据网络记载,1973年出生的阎焰是目前中国文物研究界、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专家级人物。网传他一个又一个力挽狂澜、慧眼识珠、一锤定音的鉴定故事,令听者扼腕惊叹,胸中大服。而眼前的这个他,平头短发,一脸疲惫。刚从深圳赶回北京的他,身着一件黑不黑、蓝不蓝的夹克,真是丢在人堆儿里,都能瞬间淹没了他。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貌不惊人的受访者,却让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深深感叹:大千世界,确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

  阎焰,原名望野。“望野是我爷爷起的名字,上小学之前都这么叫,大了就不行了,不能用了,因为别人会连上姓喊我‘阎王爷’,所以我老师不同意,就改成叫阎焰。”

  名字虽然不能叫了,可阎焰割舍不下长辈寄寓他的那份厚望,在接下来的岁月,以“望野”为笔名的书籍,让性格缄默的阎焰厚积薄发,著作等身,成为文物研究、收藏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中,《天边的彩虹》就是他诸多学术文集中最知名的一部著作。

  阎焰的《天边的彩虹》一书,可以说是考古行业里的一本里程牌似的学术著作,它解决了中国陶瓷在12世纪前后彩色变化的问题,证明了中国彩绘陶瓷在十二、十三世纪曾经达到第一个巅峰。此专著不仅弥补了中国整个古代陶瓷史的空白,成为人类彩绘陶瓷的国际教科书,也奠定了阎焰与学术界的连接,成为他踏进文物学术研究核心领域的一个敲门砖。

  在采访中,学术态度严谨的阎焰时不常就会用上“感恩”两个字。因为作为我国少有的经历过中国文物发展研究全历程的他,的确是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当然也是受益者。

  在行业中早已学识斗量的阎焰,从初中开始爱上文物收藏,整个山西的沟沟坎坎,都曾留下他寻梦的足迹。

  山西丰富的文物遗迹、灿烂的文化典藏,开阔了阎焰年轻稚嫩的眼界,也让他日积月累起不可复得的宝贵经验。

望野博物馆

  “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用在文物鉴定和收藏界,还是非常恰当的。阎焰从这些藏身于废旧物资回收站的“江湖师傅”们处,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中学不到的文物甄别经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做山西陶瓷展览的人。

  谈到40年中国文物的发展变迁,浑身学术气的阎焰像换了个人似的,顿时神采飞扬起来。他说:“1978年到现在40年,文物收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1995年之前,文物处在最低端最低端,是老百姓手中的一种所谓闲散物资;1995年以后中国有了大型拍卖会,文物开始进行商业化收藏。从最初不被所有人认知,是没有用的东西,到今天被所有人认知,认为是有用的东西,是最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是最有经济价值的东西,这个变化过程特别明显。现如今,许多人以家里挂一张画、摆一件艺术品、有一件古董收藏,及至理解一些文物,变成个人文化素养或者文化形象,这个是巨大的转变,是社会变迁。”

  从山西城市、乡镇、村庄,一点一点收集上来的这些文物,让阎焰爱不释手,倍感庆幸。

  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文物变迁历程的阎焰,庆幸和珍惜与文物结缘。2006年,他萌生出想用自己收集来的文物建一家民间博物馆的想法。2012年,占地2120平方米、以望野名字命名的“深圳望野博物馆”在深圳正式开馆。中国考古学泰斗——北京大学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宿白教授,亲笔为他题写了馆名。

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观摩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所藏南亚佛教石刻

  据相关统计,深圳望野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近万件,标本资料4万余件,其中既有难得一见的稀世遗物,也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珍藏。两次定级鉴定确知,深圳望野博物馆藏有国家一级文物55件,二级文物81件,三级文物68件,是目前深圳所有国有和非国有文物收藏机构中,收藏国家一级文物最多的单位。说到这些文物最终的去向,阎焰直言,“结局肯定是交回给社会,这不是说高调低调的东西,它本来就是社会财富,只不过我有姻缘,早早地获得这些东西。”

  取之于社会,归之于社会,是阎焰人生的终极梦想。已经占在高瓴之上的阎焰,虽然已进入不惑,迈向知天命之年,可他依然每天勤奋地学习着、研究着。

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观摩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所藏《洛神赋》手卷

  一个恰逢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年青学子,一个仅有高中文凭的他,因兴趣爱好,从收集文物,到行家里手,到今天可以在全世界所有的文物研究机构,与所有的专家们进行平等的对接、交流,中国年青文物研究专家阎焰,已经从“深灰级”的学者,凤凰涅槃,飞上“天边的彩虹”。他说:“这就是40年改革开放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在这个状态下呈现的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态。文化变成了我们今天很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 倪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