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4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郑轶)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介绍,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必须坚持增产与减损并举,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智慧粮库(来源:CFP)

据介绍,全国粮食行业持续多年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粮安工程”、“智慧粮库”建设以及原粮“四散”运输、粮食适度加工、优质粮食工程等专项行动,在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取得了明显的减损成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介绍说:“粮食仓储推广应用气调储粮、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等技术,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粮食收储保质降耗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科技助力节粮减损成效显著。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奕表示:“相关研究成果实现了稻谷保鲜储藏损耗控制在1%以内,通风水分损失控制在0.3%以内,降低粮食干燥和仓储能耗20%以上,储粮化学药剂使用减少50%。利用科技手段减损的成效显著。”

四川省近年来深入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丽萍介绍说:“通过推动浅层地能、风冷、水冷等技术综合应用,开展仓房气密性、精准控温、生态防虫等技术攻关,绿色低温储粮体系逐步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