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画笔描摹老巷新生

2019-05-24 09:25:00来源:北京日报

  昨天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在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采风手绘,将自己眼前的美丽街巷变成手中的艺术品。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任敏

  昨日京城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杨梅竹斜街,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

  老街的风景令人沉醉,站在胡同口仰望天空,是片片美出天际的鱼鳞云;漫步胡同间,是古老民居与创意小店交织错落的景致。30多名大学生就地取景,以脚步丈量老城历史,以画笔描绘胡同新貌,古香古色的门铺、文艺范儿的创意小店、逼仄真实的过道,皆化身画布上亮丽的风景。

  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延续着古都的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了解杨梅竹斜街,先从历史说起。写生课之前,街道志愿者带领大学生边参观边回溯胡同历史:不足500米的杨梅竹斜街,曾是久负盛名的文化街,民国年间,这里云集了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广益书局等众多出版机构,近现代引领国人追求新知的许多书籍诞生于此;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曾居住于此,现代文学家沈从文的文学之路也在这里起步。

  如今,杨梅竹斜街是贯通大栅栏及东琉璃厂的重要区域,在整体规划中,既遵循原汁原味,注重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故事,又结合居民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现代社会特点,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真正实现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有机更新与和谐发展。

  近些年,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疏解整治促提升以及城市精细化治理,这条老街变得有里有面。漫步胡同间,大学生们发现,开墙打洞消失了,花花草草增多了,公共长凳、入户地灯等也添加了。

  参观之后,大学生们支起画架,开始创作。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同样是水粉画,但大学生们取景各有侧重,从古香古色的小木屋、民国范儿的模范书局到逼仄真实的过道,从覆满青藤的书店外墙、大红色的便民邮筒到屋檐下跳跃的斑驳光影,藏身胡同里的别样风貌一一被捕捉。

  北工大大二学生李澜昊的取景对象是模范书局。在他看来,外出写生,聆听居民和老师讲胡同历史和过往故事,有助于发现胡同之美,更能提前接触到更多专业知识,“这样的课程相当接地气,未来我们毕业后也要发挥专业特点,参与城市改造,为首都居民的美好生活做贡献。”

  北京女孩侯懿虹则认为,走进胡同,在写生课之外还有更多收获,“比如,能更好地观察胡同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更有助于激发对于北京传统的热爱。”

  除了写生课,被北工大师生搬到胡同里的还有实验室。为了支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动历史街区风貌整体改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多年来,北工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熊文积极参与大栅栏地区改造。团队成立的人本实验室就放在了杨梅竹斜街59号,研究主要聚焦于弱势群体居住与交通环境提升、腾退空间优化设计与便民改造、老字号与平民精神复兴、跨界合作与共同缔造机制。

  熊文透露,今后,学校师生将全力支持首都核心街区的建设,“我们会针对大栅栏突出的民生问题,比如安全防灾、地下空间、景观提升、交通治理、智慧城市以及社会心理建设等提供更多科研服务,也会利用诸多科技手段,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量化评价和支撑。”

编辑: 胡莹莹

画笔描摹老巷新生

画笔描摹老巷新生,昨天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在前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采风手绘,将自己眼前的美丽街巷变成手中的艺术品。近些年,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疏解整治促提升以及城市精细化治理,这条老街变得有里有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