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马鞍山10月9日消息(记者孙叶、徐秋韵 马鞍山台记者 葛新)“前景十分美好,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今年731日,在马鞍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在讲话最后做出的强调。

  推进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一马当先”

  在进入马鞍山市的高速路口,以及市委市政府门口、市中心,各竖着大写的“一马当先”几个字。

  “一马当先”,既是马鞍山人对自己城市的一份自豪,也是安徽对它的格外期待。

  和县猿人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可与北京猿人相媲美。

  而处于新石器时期的含山县凌家滩文化,掀开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崭新一页。

  马鞍山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唐代大诗人李白钟情于这里的秀美山川,留下了60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马鞍山平添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太白楼

凌家滩遗址

 

  如果说“诗城”的美誉给马鞍山“秀”上的是浪漫文艺范,那么“钢城”则让马鞍山有了铮铮铁骨之风。

  建市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万名建设大军为了新中国的“钢铁梦”汇聚到马鞍山,在一片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使城市成为“江南一枝花”。

  有这样一组数据揭示了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的辉煌:

  十多年前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一度接近安徽第二;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郑蒲港新区设立并快速发展,马鞍山长江大桥、宁安高铁建成通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位居全省首位;

  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

 

  “比”出的紧迫感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在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张岳峰在讲话中表示: 推进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基于足够清醒的自我认知。

  731日,中共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体会议(邵纪明 摄)

 

  过去马鞍山在全省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但现在,马鞍山在全省区域竞争中,速度慢了,体量小了,分量轻了,产业老了,观念旧了,排名后了,地位降了,曾经拥有的荣誉和光环不再了,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

  张岳峰坦言:激烈的区域竞争显现的马太效应,使城市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

  数据比较最说明问题。

  长期以来,马鞍山一直以合肥、芜湖为参照系,来看看最新的“三角坐标”——

  科技创新能力之比——

  高新技术企业:马鞍山348家,合肥1740家、芜湖519家;

  高层次人才:国家“千人计划”马鞍山6人,合肥274人,芜湖55人;

  产业层次之比——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4%,合肥为43.5%,芜湖为29.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5.2%,合肥为26.3%,芜湖为16.9%

  其他比较也比得“冒汗”:

  在颇能反映城市新动能的三产比重指标上,马鞍山比全省低3.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低2.9个百分点;

  工业耗能高居不下:工业用电量全省第一,能源消耗总量全省第二,工业固废占全省近五分之一、位居第二;与此对应的是:投资效果系数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

 

  舍我其谁

  对很长时期一直顶着“农业大省”帽子的安徽来说,工业化一直是这个省份为之奋斗的蓝图。而马鞍山在安徽曾担起的“一马当先”的工业“领军者”经历,过去是、现在依然是最可倚重的力量。

  马鞍山处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上,紧邻长江黄金水道,港口岸线资源丰富。

  它所处的安徽最“东”桥头堡的地理区位,又为自身融入长三角确立了得天独厚的“地利”。

  肯定还要讲一讲郑蒲港:它是继上海、南京后,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既是马鞍山的一张“底牌”,也是安徽的一张“底牌”,它给了马鞍山跨江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了安徽通江达海的胸襟。

  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到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马鞍山的发展,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全力支持马鞍山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还值得指出的是,马鞍山是中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领皖江风气之先。

  张岳峰在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深情地说,历史的鼓点总是在时代转进的关键处擂响,惟有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和“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奋力拼搏,才能不断谱写新时代马鞍山现代化的新篇章。

 

  城市新定位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这是马鞍山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新坐标。

  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把马鞍山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用这样八个字进行了概括。

  长期以来,马鞍山一直以“诗城”、“钢城”自诩,但很显然,这样的称号已经不能容纳这座城市的全部,不能解释这座城市新的追求、新的风貌。

  我们不妨把“诗城”、“钢城”看做这座城市的本色,在本色之上,需要涂抹更丰富、更绚烂、更时尚的色调,需要更广阔的天地让它挥洒落笔。

  我们相信,马鞍山,仍然会以“诗城”、“钢城”而荣耀,但同时,新的定位给了这座城市前行、跨越的新动力。

  仔细观察,会发现:

  “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是基于马鞍山独特的人文历史、自然禀赋、产业优势,作出总结判断后“优选”的路径。

  它把百姓的关切、百姓的感受、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同时,它也是自加压力、迎着新时代要求树立的新标杆。

 

  “生态福地”

  生态是马鞍山重要的资源依托。

  79.12公里的长江岸线给了这座城市如画的风景。诗仙李白跟马鞍山结缘,也是因了长江。

  但成也长江、痛也长江。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长江被过度开发、过度利用,马鞍山形成了以钢铁、化工、火电等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别是马钢,多少年来在马鞍山一支独大,偏“重”的工业结构给转型增添了不少压力。

  安徽提出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马鞍山责无旁贷。 

  全市正着力实施“1515”规划:沿江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沿江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沿江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

  为把牢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雨山区列出了77项任务清单,并不断细化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责任清单,做到定岗、定责、定事、定人。一场努力为美丽长江经济带作出新贡献的战役由此展开。

  走进位于陈家圩的马鞍山皖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50亩的厂区里一片寂静,原本繁忙的生产线、高大的建筑群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了零星的机械堆放在小仓库里,由几位工人看守着。“4月份以来,我们按时序完成了拆除工作,对200名工人进行了妥善安置,确保企业安稳过渡。”该公司董事长孙贻宏表示。

  今年4月,严格按照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雨山区启动皖江水泥厂拆除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环保部门销号。

  护一江清流,保生态底色。整治水系、生态复绿、修复岸线、淘汰小矿点、关闭落后钢炉……

  沿着慈湖河逆流而上,可追溯到城市工业历史的最深处——南山矿区,海拔负215米的凹山矿坑经过半年多的填充,已成为一个大湖,湖面正慢慢接近海拔0米。多年开采形成的阶梯状边坡上,覆盖了一层层绿色植被。矿区和浙江大学合作,采用最新矿坑复绿技术,植被有数十个品种,保证一年四季常青。

  慈湖河花山段综合整治面貌(邵纪明 摄)

 

  打造全民共享的绿色未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把“城乡建设高颜值”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要努力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推窗见绿、出门闻香、举步见景”。

  不光“城乡建设高颜值”,人民生活也要追求“高品质”。

  马鞍山提出,打造“文明城市升级版”,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成果,让广大市民有更多幸福感。

  目前,马鞍山已经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

  在花山区金家庄街道新风社区,记者看到,党委书记邢春桂象服务员一样接待着左邻右坊。这里的社区服务已经做到“菜单点餐”,居民选择服务项目,就像挑选食堂里的自助餐。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以百姓熟悉而又能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

  马鞍山花山区新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智造名城”

  凌家滩遗址发掘的制作精美的玉器表明,这里是“中华制造”的最初肇始之地。

中华第一龙凌家滩玉龙

 

  因了马钢,马鞍山又成了”安徽制造”的同名词。

  不得不说,这些都是这座城市迈向“智造名城”的底气与根基。

马钢

 

  从“制造”到“智造”,马钢依然被寄予厚望。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支持马钢建设都市型钢铁企业。从追求庞大体量到追求与都市和谐共生的绿色现代产业,马钢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打造马钢安徽工业云平台。

  2020年,马钢目标实现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企业竞争力进入中国企业品牌100强。

马钢新区全景(张明伟 摄)

 

  去年,马钢吨钢,综合能耗降至480公斤标煤以下,降低排放效果显著。马钢力争在202010月份前基本实现钢铁生产工序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当前,马鞍山市正以高端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机器人三个基地建设为重点,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绿色发展道路。

  走进马鞍山雨山经济开发区东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小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在的六号厂房,记者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可乐机器人”。

 “可乐机器人”

 

  “‘可乐机器人’是一款集移动广告、智能推荐、个性化定制、互动吸粉、智能监控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商务服务机器人。”马鞍山小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力心介绍,作为全国首款轻量级无轨服务机器人的开创者,“可乐机器人”在2018年上半年订单量近3000台,产值5000万元。

  雨山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国家级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基地目标任务,先后吸引了九众九、纳百川、小船科技、斯塔克、安飞智能、小护医疗等一批重点智能装备企业。截至6月初,园区智能装备(机器人)企业已达43家,产业涉及工业、服务、精密医疗等多个领域。

  农业生产概念也用到工业生产领域!马鞍山提出“以亩产论英雄”。

  开发园区成为重要的“试验田”:抓园区转型,推产业集聚。

  在博望高新区新市工业园内,马鞍山裕祥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格外忙碌,一排排数控机床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板材的激光切割。这一批即将出口到东南亚的激光切割机,是公司的最新一代产品,它的切割精度达到了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五分之一,也代表着目前国内最好水平。

 裕祥智能装备

 

  博望有着“中国刃模具第一镇”的称号,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生产工艺基本是切割靠火、刀具靠磨,成为烟尘、粉尘和水体的污染源。2017年,裕祥公司投资15亿元,瞄准国内外激光数控机床、高精度智能折弯机等高端市场进行产品升级,向智能制造转型。 目前,裕祥公司的切割机、折弯机已打入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有力地带动了当地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实现优化升级。

  828日上午,马鞍山市2018年智能制造类企业专场招聘会在马鞍山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现场人头攒动。据了解,本次招聘会上共组织了中钢集团、科达机电、统力回转支承、技锋精密刀具等104家企业进场招聘,当天的招聘会共吸引了2000多名求职者进场应聘。

  发展的马鞍山,海纳百川;转型的马鞍山,求贤若渴。

 

  策马“远近”

  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一马当先”发展的速度和广度,也是马鞍山实施“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战略的重要支点。

  《中共马鞍山市委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实施开放联动战略,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推动开放联动走在全省前列。这是运筹帷幄的智慧,更是勇往直前的决心。

  市委书记张岳峰在九届七次全会上说,马鞍山要打好“远近牌”。

  “远”——推进境外产业合作,重点是台湾和欧洲,建好海峡两岸产业转型示范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园,加快推进中欧产业园。

  郑蒲港新区扩大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异常坚实。

  自新区成立以来,综合保税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肉类进口指定口岸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让其开放带动作用凸显,而前不久通过国家八部委验收的综合保税区更让它如虎添翼、信心满满。

  “近”——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把融入对接南京都市圈作为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着力建机制、强规划、畅交通、搭平台、谋招商、重服务,加快融入、全面融入、深度融入。

  每天清晨,一列列往来疾驰的宁安高铁列车,10几分钟的车程,为无数穿梭于马鞍山和南京两地的人们,开启了十几分钟车程“双城生活”的每一天。工作创业在此城、居家生活在彼城,不是同城胜似同城,时下已经成为宁马两地居民工作生活“新常态”。

  从马鞍山博望区出发,驱车数公里,就上了南京的绕城高速。不久的将来,这个梦想会被照进现实。目前,皖446省道和苏126省道对接,已进入项目前期阶段。这条南北走向的通道,将一头挑起博望,一头扎进南京主城区。

  此外,宁马两市还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对接。在高速项目上,宁马高速“四改八”改扩建项目南京段项目立项、可研、初步设计均已批复,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和土地报批工作,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融入一个都市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等风来”,而是要在融入中,塑造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实现共赢。

  从入夏到现在,有高温、有降雨,但在博望区丹阳镇工业园区芸明机械公司项目现场,忙碌并没有因为任何天气原因而按下暂停键。这是一家南京投资企业,为了赶在10月份投产,工人们一直在抢抓工期,安装调试设备。在博望,像芸明机械这样的南京企业还有很多。最近,博望高新区举行了一场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8个工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36.8亿元,其中一半的项目来自南京。

  同样,融入合肥都市圈的步伐也逐渐加快。823日,合肥—马鞍山区域合作会商会在合肥召开。打通堵点,加快合巢马城际铁路和相邻国省干道建设,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培育热点,深入推进巢湖经开区、含山经开区的合作共建,推动含山纳入环巢湖国家休闲旅游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合肥港与郑蒲港合作,开通中转航线,促进港口深度合作。

  “左右逢源”,纵马驰骋,生态共治,产业共融,马鞍山正探索出一条跨省、省内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