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429日消息(记者徐鹏 赵家慧)

   

  

  东西绵延380公里的大别山脉,伸展在中国的中部,犹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皖西南。

   

  

  秀美青山,还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滔滔不绝的淮河横贯江淮大地。

   

  

  73年前的夏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大进攻的序幕,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节点。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见证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一山一水长相依。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淮河儿女。当年,共产党带领人民治理“桀骜不驯”的水患;今天,又带领人民甩掉贫困帽子。

   

  

  历史昭示现实,现实辉映历史。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别山区金寨县视察,叮嘱安徽“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安徽广大干部和群众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20429日,在安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大别山片区和淮河片区等地,金寨和萧县、临泉、阜南、霍邱、石台、太湖、望江、颍东区9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全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包括金寨县大湾村在内的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安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解决。

   

  

  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徽,做到了!这个曾经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激荡起神州大地惊雷的中部大省,正坚定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切为了人民”引领脱贫路

   

  

  2016年春天,习总书记来到金寨县大湾村,边看扶贫手册边询问贫困户汪能保家庭情况。汪能保儿子意外早逝,年近花甲的老两口又身患慢性疾病,生活陷入困境。

  

  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安徽为汪能保这样的贫困户,专门制定了健康扶贫“351”和“180”医疗保障政策,让汪能保每年住院看病个人承担的费用不到百分之十。

   

  

地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中南部的大湾村。(央广网发 资料图)

 

  在安徽,贫困人口就医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贫困群众就医负担大幅减轻,有效减少了因病导致的支出型贫困发生率。安徽省扶贫办数据显示,20191—12月份,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医药总费用95.79亿元,累计报销比例达88.22%;全省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医药总费用24.27亿元,累计报销比例达94.84%

   

  

  坚持政策扶持,以“一切为了人民”为根本,安徽逐步丰富完善“1+20+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健康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精准落地,真正实现脱贫攻坚重点工程的系统衔接、综合用力。

   

  

  “真金白银”倾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3.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410.9亿元。

   

  

  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既是庄严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些年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遍访全省31个贫困县,他们住村入户,与贫困户灯下夜话致富路子。

   

  

  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这三个贫困县最集中的区域,安徽下大力气紧紧抓住不放。

   

  

  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为保淮河安澜,曾15次开闸蓄洪。庄台是沿淮行蓄洪区人民治淮斗争的历史见证,面积小,道路、饮水、供电、厕所等公共设施不足,群众贫困程度较深。

   

  

  阜南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使沿淮行蓄洪区生活在庄台和保庄圩上的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者在郜台乡刘店村、宁台村看到,这里建起了医务室、幼儿园、文化广场、环保公厕。到2019年年底,全县131个庄台和6个保庄圩的公共设施配套完成,另有32千人迁出,过上新生活。

   

  

  创新之光闪耀脱贫路

   

  

  安徽31个贫困县中,有2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的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

   

  

  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一自三合”扶贫小额信贷等模式,创造了光伏扶贫、县级项目库建设、到村到组精准帮扶等脱贫攻坚“安徽经验”……探索出具有安徽特色的脱贫路径,多项做法得到国家表彰,全省考核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

   

  

  此次脱贫摘帽的9个贫困县均是国家级贫困县。日前,记者在颍东区正午镇看到,全镇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推动传统种植向果木、景观苗木、花卉产业转型。

   

  

  因地制宜,当地引入30多家绿色生态企业,用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模式取代原先的发展模式。

   

  

  如今,这里的“绿色脱贫”开花结果生根,全镇3.4万亩流转土地每年“绿色”产值达3.6亿元,2000多户贫困家庭从中受益,每户家庭年均可增加收入3200元。

   

  

  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自主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

   

  

  颍东区探索的脱贫路子,只是安徽全省脱贫攻坚创新的一个缩影。

   

  

  针对大别山片区深度贫困县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设施薄弱、因灾因病与因残贫困群体多等诸多难题,安徽在大别山区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持续推进山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资产收益扶贫,不断放大产业扶贫效应。

   

  

  捷报频传,一个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一个个贫困村化茧蝶变。

   

  

  截至2019年底,安徽最后摘帽的9个县贫困人口总数由建档立卡时的133.05万人减少到2.96万人;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547.65元增加到10705.73元,增长了3.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7万元增加到1.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由577.8万元增长到2亿元、村均收入由0.9万元增长到31.1万元,6年翻了5番,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1位扶贫干部血洒脱贫路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洒满了无数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汗水和热血。

 

  

扶贫干部曾翙翔。(央广网发 资料图)

 

  在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路湖村,曾翙翔的名字与这里的脱贫事业紧紧连在一起。

   

  

  2017年,曾翙翔主动请缨驻村扶贫。

   

  

  2018818日,暴雨倾盆,扶贫专干曾翙翔在入户排查灾情时,不幸触电身亡,年仅29岁。

   

  

  曾翙翔、李夏、柳西周……这一个个将生命奉献给脱贫岗位的先进典型的背后,闪耀着的,是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不怕牺牲的精神。到2019年,安徽全省共有31位扶贫干部倒在脱贫一线。

   

  

  2001年以来的20年间,安徽省选派了711327支驻村工作队、27595名驻村扶贫干部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任职,实现了对全省300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特别是2017年,安徽对未出列的1923个贫困村增派1名副处级以上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一线发挥出攻坚作用。

   

  

  安徽深入开展抓农村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工程,新鲜“血液”持续注入,基层组织得到强化,基层干部本领明显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五级书记抓扶贫”,这是政治优势,更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保障。各级党员干部,用一片热忱,在安徽的山水之间,书写出感天动地的新时代乐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4月的大别山,映山红分外红艳;

   

  

  4月的淮河水,波涛奔涌向前。

   

  

  山河作证,不忘初心使命;

   

  

  山河作证,照亮小康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