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滁州318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是埋怨父亲的,本来有份在城市的工作,可父亲偏让自己留在林场。二十年来,有辛苦,有付出,更有满满的收获,现在觉得当年听父亲的话是对的。”高红说。
   
  高青旺展示自己的护林员证(央广网张宣剑摄)

  四代人的“绿色梦想”

  高红口中的“父亲”,就是大柳镇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高青旺。1957年,高青旺在爷爷奶奶、父母的带领下,从肥东县杨店风尘仆仆来到南谯区大柳镇皇甫山林场。

  高青旺的爷爷奶奶在皇甫山工作了近10年,父亲在皇甫山工作了14年,母亲在这里退休。而一株株树苗也见证了他自己的成长、结婚、生子和退休。高青旺的一双儿女高红、高峰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了山里的护林员和森林防火队员。

  “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正是当年爷爷的一句话,让高青旺坚定了深植皇甫山的决心。当年,只有6岁的高青旺懵懵懂懂,也学着祖父辈的模样拿起了铁锹,在林场干起来。

  上世纪50年代,皇甫山林场建场初期,条件异常艰苦。荒山野岭,连房屋都没有,高青旺一家只能搭马架子、盖窝棚解决住宿问题,“一家12口挤在马棚里,一穷二白。每天就是拿起铁锹种树,放下铁锹睡觉,周而复始,岁岁年年。”高青旺说。

  在毫无机械化作业的年代,所用工作都是“靠力气”完成。为了把树苗运上山,林场工人们每天都得天不亮就起床,把树苗肩挑背扛地运上山。寒来暑往,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很是辛苦。

  “造林工人都以林场为家,冬天在山上刨树凼,一刨就刨到年三十,过完年带着树苗开始种树,出去一趟就是十天半个月,围着大山栽树,只有把带的树苗栽完才能回家。”在高青旺的回忆中,皇甫山建场初期充满了艰辛。

  异常艰苦的环境下,许多护林工嫌种树的活太苦太累,山里偏僻闭塞,生活求学不便,陆续离开了皇甫山。但高青旺全家人一个不少地选择了留下,坚守山里植树造林。在高青旺一家精神的鼓舞带动下,更多的工人也选择了留下,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凝结成了皖东版“塞罕坝”精神。

  “说没有动摇过,是不可能的,也会有扛不住的时候,但一想到当初来到这里所立下的誓言,还是要踏实的干活,再难都要把所有山头种满绿树。”高青旺说。在高青旺心中,是皇甫山养育了一家老少,而当年爷爷的那句“我们要把这些山头都种满绿树!”早已在他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早已成为皇甫山林场职工共同守护的“绿色梦想”。

  代代相传的“皇甫精神”

  1985年,年仅34岁的高青旺和两名工友在一次树木间伐过程中,一棵刚被间伐的大树突然倾倒,两位正在树的前方劳动的工友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吓愣住了,一时间居然不知道如何躲闪,眼见倒下的大树即将砸向两名工人,高青旺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去将两人推开。 

  

  为了挽救两位工友的生命,高青旺的双腿被倾倒的大树砸的粉碎性骨折,从此也落下了残疾,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救人之后,高青旺在家休养了一年多才站起来,康复后的高青旺转岗去了望火楼工作。

  作为专职瞭望员,不仅责任重大,还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没有广播没有电视,重要时段白天、黑夜都不敢睡觉,冬季更是要紧绷防火这根弦。“日常需要的米、菜、水都是自己背上山。”就这样,高青旺在望火楼上一待就是十八年,守护着60000亩林场。

  “龙窝水库、马鞍桥、大黑洼、獾子洼、张大洼、大刺洼、油坊洼……”对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山头,高青旺如数家珍,一口气报出了30多个山名。

  

  高青旺的女儿高红 (央广网 张宣剑摄)

  如今,高青旺的大女儿高红也是皇甫山护林工人之一。作为全林场唯一的女护林员,二十年如一日,一年四季,风吹日晒,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

  “最大的亏欠是孩子,从小跟着我在林场里工作生活,很难见着同龄人,家里来个人,他都不敢说话,躲在屋里不出来。”提到自己的儿子,高红不禁红了眼眶。

  现在,高红的儿子已长成了大小伙,考上了一所职业院校,丈夫为了陪伴她也一直坚守在林场。对于高红来说,她的工作、她的孩子、她的丈夫都在皇甫山,这里就是她的家。

  18岁那年,高红被滁州纺织厂招工录取,和很多年轻的女孩一样,高红也想走出大山进城工作。然而父亲却坚决反对她进城工作,希望高红和他一样守护着这片大山。虽然内心有一万个不愿意,但不忍心违背父亲的意愿,第二年,高红就来到了林场工作,一干就是20年。

  

  高红在林场的家 (央广网 张宣剑摄)

  “现在觉得所有的累和苦都是值得的,有付出就有收获,看着这里一片片绿起来的林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样。”高红说。

  不仅高红,高红的弟弟高峰也被父亲从城市里“召唤”回大山。在深圳有着一份不错工作的高峰,自从买了一部手机后,接到最多的就是父亲“召唤”他回皇甫山的电话。一边是家里的绿水青山,一边是繁华的大千世界,年轻的高峰难免会有些迷茫。

  经过几番挣扎后,高峰最终选择回皇甫山。“舍不得从小长到大的地方,这里才是我的根,是养育了我的地方”从小看着祖父辈深耕皇甫山造林,艰苦奋斗,脚踏实地走过的高峰,对梦想有了新的认识。他意识到正是老一辈人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换来今天优良的生态屏障,作为皇甫山养育出来的子女更要把这片青山丛林保护好、代代相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绿色梦想”到“金色梦想”

  60多年来,从一棵马尾松到6万亩林海,林场职工从最初的几十人毅然扎根林场到如今的688人。以高青旺家庭为代表的林场四代人传承不息,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皇甫山精神”感召下,一代接着一代干,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成就了今天皖东的“西双版纳”。

  绿色就是希望,绿色就是生机,绿色就是未来。六十年的光阴,瘠薄山地荡起万顷林涛。如今,皇甫山已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6.1%

  昔日的皇甫山如今成了集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一体的特殊区域,先后获得“中国森林氧吧”、“2016年度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等称号,绿色旅游正在这里蓬勃发展。

  

  高青旺和60年前祖父辈护林员栽植的松树(央广网 张宣剑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真是太对了,你瞧这皇甫山,树、果子、杜仲的树皮、树叶,哪样不是钱?还有生态旅游,山是万宝山,树是摇钱树!”高青旺指着眼前的青山绿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像高青旺家这样的“皇甫家庭”只是众多“皇甫人”的一个缩影,每一位在这片土地上流过汗水的“皇甫人”都值得我们去敬佩。也正是因为这些“皇甫人”的团结奋斗,脚踏实地,皇甫山才能从荒山变成绿山。

  “皇甫山能从荒山变成绿山变成金山,绝不是我们高家一家的功劳,是一代又一代的皇甫人成就了今天的皇甫山,所有的皇甫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皇甫山为傲。”高青旺说。

  隐藏在林海中间的条条登山步道,正是“皇甫人”艰苦奋斗,卓越进取,代代相传的象征。实现了“绿色梦想”的“皇甫人”依然保留着先辈的淳朴与进取,现在,他们在守护“绿色梦想”的同时,实现着他们的“金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