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40年改革领跑路】聚焦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抢占创新高点

2018-12-10 09:19:00来源:安徽日报

  科学技术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迫切需要解答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创新“最先一公里”,就是要瞄准世界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打通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渠道,将“科技之花”变成“产业之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解答两个“一公里”创新之问、抢占创新高点的必由之路。

  40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国之重器,亮剑世界科技前沿

  ——全省现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一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合肥先进光源有着世界级追求,其设计理念非常先进,建议尽快开始具体技术的研发,并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11月20日,在合肥先进光源物理设计方案国际评审会上,法国Soleil同步辐射光源主任尚·达伦特说。我省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合肥先进光源,将是世界上位于中低能区、具有最高亮度和唯一全辐射谱段空间相干性的新型第四代光源。

  光是人类研究大自然最重要的工具,对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言,“无光不亮”。早在1978年,中科大就获准筹建中国第一台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1989年4月,“合肥光源”发出第一束“神奇之光”。如今,这个以同步辐射应用和同步辐射光源研究为主的大科学装置,为科技人员照亮了未知的微观世界,在多个领域催生了一系列世界级原始创新成果。

  今年10月,被称为“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继2017年创造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后,又实现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 40年来,位于合肥科学岛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先后建成并运行了三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中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去年,合肥科学岛上的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通过国家验收,这是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台40T级混合磁体。

  大科学装置是开拓前沿创新的重要武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40年来,安徽抢先布局大科学装置,目前全省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如今,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扬帆起航,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正在规划建设。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地合肥、“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项目方案通过可行性论证、“合肥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正式启动、强磁光综合实验装置正在谋划……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装置集群区,正在合肥快速崛起。

  重大平台,催生关键核心技术

  ——全省建设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

  7月2日,中科大发布重大科技成果,该校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作为国家实验室前期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于2017年7月揭牌。该研究院将联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开展协同研究,为组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为抢占量子科技前沿,中科大曾先后成立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就是这些重大创新平台孕育出的代表性成果。

  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大基因中心……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我省一大批重大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其中,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是世界上最紧凑的医用超导质子加速器与治疗系统;(上接1版)合肥大基因中心先后引进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世界上测序通量最大的测序仪,能一次性完成60人全基因组重测序。

  40年来,安徽一直致力于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从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到正在创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目前全省已建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今年,我省更是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科技创新“预备队”、全省科技创新“先锋队”。在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下,我省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两个项目先后夺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重要压力容器研制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催生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

  汇聚资源,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全省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汇聚各种创新要素,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

  7月6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中科院创新院刘青松团队自主研发的化药1类创新靶向药物HYML-122,正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这是专门针对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所研发的药物。刘青松表示,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药物现在基本依赖进口,药价奇高,患者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他们自主研发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有望在将来大幅降低上述白血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世界规模最大的药物靶点检测细胞库、世界先进的精准用药技术体系、全省唯一的高通量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在中科院创新院,拥有4个哈佛“博后”的刘青松团队,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更是将相关成果推向产业化,他们团队成立的成果转化平台——中科普瑞昇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我省精准医疗重大工程牵头单位。

  在合肥大蜀山西麓,一幢象征探索未知的X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中科院、安徽省、中科大、合肥市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 “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孵化器,也不是产业园,而是介于企业、大学和产业园之间的混合体”……中科大先研院刚一出生,就被称为“四不像”单位。自2012年7月开建以来,这一科技改革试验田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建立联合实验室49家、工程应用中心10家、孵化创新型企业206家,成为我省最大化释放创新联合体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变身产品和产业,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40年来,安徽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着力搭建新型创新平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汇聚起来,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已建设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合工大智能院等20家新型研发机构,全省已经有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通过搭建新型创新平台,将产学研用拧成“一股绳”,我省的众多科技成果正在转变成强大的科技竞争力和现实生产力。

编辑: 徐秋韵

【40年改革领跑路】聚焦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抢占创新高点

科学技术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迫切需要解答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创新“最先一公里”,就是要瞄准世界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打通产学研用成果转化渠道,将“科技之花”变成“产业之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解答两个“一公里”创新之问、抢占创新高点的必由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