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党建引领,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宜秀实践”

2016-11-08 21: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安徽频道11月8日安庆宜秀消息(记者 孙叶 特约通讯员 张文婿 葛蒙生)近几天,在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路施工现场,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杨亭路全长2.781公里,自杨白路直至杨亭村茶场,中间贯穿有六个村民组,服务居民1100多人,是整个花溪茶谷景区环形道路的一部分。今年,该区杨亭路被列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将原3米的路面进行拓宽改造至4.5-5米。这条路改造升级后,对提升花溪茶谷景区的通行能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宜秀区按照省、市的部署安排,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建设“五大宜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区域实际、村庄特色,坚持科学规划、示范引领,不断加快推进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自然村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具有宜秀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整区推进“升级版”。截至目前,宜秀区省市区各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6个,杨亭、溪安、妙山等11个村(社区)先后被列为省级中心村。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组织保障

  宜秀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通过探索“党建+”引领模式将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兴村的活力,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定步伐。

     筑牢“基本点”。坚持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制定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311”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523”工程,持续开展村干部跨村交流任职,不断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发挥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传帮带”作用,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心骨”。

     延长“时间线”。实施“党建+互联网”工程,分别建立区、乡两级“美丽乡村建设”微信工作交流平台,并建立每日报送机制,大力营造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完善全区统一的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多终端网络平台,推进智慧党建体系在基层党组织中的全面应用,有力促进农村党员日常管理和党务工作正常开展。

    扩大“覆盖面”。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定期商定美丽乡村建设重大事项,真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做到民主理事,“三务”公开;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根针”统揽为民服务的“千条线”,搭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理顺上下对接的便民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

   坚持科学规划,明确建设定位 

 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突出规划引领,建设才能有章可循。

    构筑整体框架,激发建设活力。将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与村庄布点规划、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力求做到全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全区美丽乡村村庄布点规划》已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先后完成18个省市级、4个区级中心村建设规划及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编制工作。

    注重个性差异,凸显建设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原则,在个性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对各村建设方向和路径进行了认真研判和精准定位。如黄梅村依托深厚的黄梅戏文化底蕴,夯实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戏曲文化主题村;鲍冲湖村坚持将美丽乡村与宜游宜秀融合,挖掘旅游资源,探索景区村庄发展模式;杨亭村充分利用土壤和林果种植优势,建设精品茶场,发展生态农业村庄;白林村结合脱贫攻坚,积极推动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打造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新亮点。

   优化整体布局,推动协调发展

  建设安排上,到2018年,全面完成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打造1-2个风情小镇,全力抓好11个省级、15个市区级布点中心村建设,有效治理自然村脏乱差现象,建成一批具有宜秀特色、城乡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上,按照集中新建型、旧村改造型、集中新建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型等类型分类推进中心村建设。

     乡镇政府驻地建设区深入开展“两治理一加强”,建设完善集镇街道、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镇域环境。建设格局上,尊重现有村庄布局、地形地貌、山河水系、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原貌整治,守护青山绿水、保留乡土味道,实现“一村一韵”、“一户一特”,积极打造一批不同特色亮点、不同主题风格的样板村、精品村,形成“多村竞秀、点面共进、全域绽放”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突出产业支撑,注入动力源泉 

 宜秀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农民增收相结合,以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突出主体培育。在全市率先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累计流转耕地5.49万亩,98%以上项目达到50亩以上规模化经营标准。同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力量,培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166家。

    突出载体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成功举办农家乐美食节、郁金香花展、梨花节、民俗龙舟节、音乐帐篷节等20余场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精心策划推出“醉美五横”、“戏乡罗岭”、“大美杨桥”、“浪漫龙山”等主题游,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提升了人气影响,增强了区域活力。

    突出品牌创建。持续推进产业与品牌同建共享,全力推动宜秀美丽乡村建设“品牌林立、亮点纷呈”。余湾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秀水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汪小神、朱李清等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倡导文明乡风,实现内外兼修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宜秀区不但在村庄整治、街道硬化等“面子”上下功夫,更在提高村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里子”上费心思,使美丽乡村与村民素质相得益彰。

    夯实硬件基础。各中心村加快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新建为民代理服务中心、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幸福e站”等公共服务设施,绘制文化宣传长廊。

    开展创建活动。积极创评文明集镇、文明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活动,持续引导广大农民争当“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和“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好邻居”,不断营造出“文明乡村、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发掘文化内涵。依托宜秀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底蕴,全力抓好黄梅戏、乡贤、禅宗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旧遗址的保护力度。建设了两邓故居、严凤英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了展示集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现代农技于一体的安徽安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由观音寺、中方寺等寺庙组成的禅宗文化圈。  

  完善机制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美丽乡村建设牵涉广、任务重、难度大。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宜秀区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凝聚力量、积聚动能、确保实效。

    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区级统筹、乡镇为主、部门帮扶、村级实施”工作体系,形成区级领导干部和区直单位美丽乡村建设联系制度,区级领导牵头开展组团服务,区直单位积极实施结对帮扶。制定了《宜秀区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暂行办法》、《宜秀区美丽乡村建设整区推进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并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细化落实责任。

    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完善集“财政奖补、项目整合、招商引资、社会帮扶”于一体的投入机制,建立整合项目清单,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对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截至目前,累计整合投入建设资金4.04亿元,共硬化公路262公里,改造危房2000余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3处,建设排水管道或硬化沟渠约58.12公里,清淤沟塘196处,栽植各类苗木约4.7万株;新建改造公共服务中心22个、卫生室20个、农家书屋26个、村民广场22处,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

    “绿水青山造就村美民富,乡愁记忆编织美丽田园。”如今的宜秀,村容环境整洁优美,广袤农村美丽蝶变,宜学宜业宜居宜游。四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宜秀区收获了群众的点赞、领导的认可、社会的好评。下一步,宜秀区将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整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编辑: 鲍玉婵
关键词: 宜秀;美丽乡村建设;党建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