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我省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新一轮提升工程,让八百里皖江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本报记者深入沿江五市采访,展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01.png

    马鞍山市花山区薛家洼景区,采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域岸线管理等措施,做到长江岸边无污水直排、江岸无垃圾乱倒、堤岸无破坏损坏,形成了一处美丽港湾,成为网红打卡地。 本报记者 胡娅莉 摄

  马鞍山:巡查管控做实长江禁捕

    记者 贾克帅

  4月7日下午,雨后的马鞍山滨江文化公园环境格外清新,蔡来保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沿江岸来回巡查。去年8月份,他和其他3名同伴一起组成了护渔队,从此扛起了这份守护江鱼的重担。

  “除了平时的环境保洁,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巡查,在采石矶到薛家洼一线,重要时间点、重要区域,重点巡查,不留死角。 ”身穿蓝色马甲、60岁的蔡来保介绍,滨江文化公园区域长江岸线共12公里左右,去年组成的“雨山区护渔队”两个人一组两班倒,每隔一个小时沿江巡查一次,遇到非法捕捞,便上前劝解。 “劝解无效的可以找我们,我们再联系相关执法人员联合执法。 ”马鞍山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畜牧水产站长许照中告诉记者,护渔队是落实长江禁捕工作,进行岸线巡查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雨山区为护渔队配备了电动车等设备。

  “护渔队”岸线巡查是马鞍山市长江禁捕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马鞍山市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长江禁捕退捕。该市统筹调度,整合力量,一边开展退捕转产,一边对江面实施全时段、全覆盖管控。据统计,全市上岸渔民共计2984户10757人,是我省沿江地区退出渔民人数最多的地区。对上岸渔民,该市建档立卡,下发相应补偿,并及时了解上岸渔民的需求,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保、子女上学、就业等难题,帮助上岸渔民退捕转产。在此基础上,该市加强防控、巡查力度,打击非法捕捞产业链条,2019年下半年马鞍山长江水域率先全面进入休养生息的新阶段。

  “每个月收入3300元,活儿倒是不累,关键是可以天天看到长江,江水清了,环境好了,心情也好。 ”护渔队员蔡来保也是上岸渔民,从打鱼到护渔,如今蔡来保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介绍,为落实长江禁捕,马鞍山市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人防、技防结合。该市农业农村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组织日常禁渔巡查,建立健全网格化护渔员队伍,公安、海事、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经常性联动执法,通过江上巡、岸上查、点上蹲方式,斩断非法捕捞的源头,切断利益链条。同时,加强渔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形成省市县互通,水陆空、全天时、全天候、全覆盖的渔政信息化系统。

  池州:最美廊道呵护长江生态

  记者 徐建 通讯员 石泽丰

  仲春时节,池州市九华山旅游码头边,1000余株香樟、水杉、乌桕、红叶、石楠等树苗立于长江岸边,沐浴着江风,让这片200多亩的长江南岸线,分外美丽。

  池州市有长江岸线162公里,占皖江南部岸线的 40%,市域全境8399平方公里,是我省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区域。为加快长江岸线池州段绿化美化,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建设最美长江生态廊道,该市出台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绿化提升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造林绿化长江池州段,打造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池州样板。自2018年以来,该市累计完成长江(池州)岸线“建新绿”生态修复及绿化提升22198亩,城镇、村庄绿化226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区)2个、省级森林城镇32个、省级森林村庄305个。

  为推深做实增绿护绿,池州市坚持量质共进攻防结合,创新实施林木良种和新品种选育激励机制,实施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各项指标得到了稳步提升。目前,池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0.38%、林木绿化率68.43%、活立木蓄积量3145万立方米。 “去年,全市完成营造林79.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其中,人工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9.5万亩、退化林修复12.3万亩、森林抚育54.8万亩;义务植树460万株;建设林长林2000亩,完成长江岸线“添新绿”4699亩。 ”该市绿化办副主任、市林业局副局长张世斌告诉记者。

  在护绿管绿上,池州市严打毁绿破绿行为,先后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非法开垦林地、滥砍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集中攻坚行动,对池州市重点古树名木实施“一树一策”管护。如今,长江岸线池州段大堤内外,绿色生态廊道养眼宜人。

  “池州市将围绕建设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全面实施长江(池州)最美生态廊道建设,开展沿江岸线、城镇、村庄、园区、码头、道路、沟渠造林绿化,努力完成长江(池州)生态廊道15公里范围增绿扩量28551亩,森林质量提升210601亩。同时,加快发展珍稀树种、苗木花卉等绿色富民产业,提高林木种苗质量,率先构筑起长江流域高品位的生态屏障。 ”张世斌说。

  芜湖:智慧“天眼”赋能长江治理

    记者 沈宫石

  4月9日,风和日丽,江风习习。记者登上芜湖市渔业渔政设在弋矶山江边的执法趸船。走进监控室,只见工作人员正轻点鼠标,操控分布在长江芜湖段26个点位的62只摄像头,对江面往来船只、岸边动态进行实时监控,随着镜头切换,一幅幅动态清晰、视野开阔的场景呈现在大屏幕上。

  “这就是智慧长江监控系统,通过覆盖长江芜湖段的视频监控点位,将采集到的雷达信号、信息推送至综合数据中心,经过智能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发现可疑情况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前往查证、处置并及时反馈。 ”系统实施方项目经理谷伟向记者介绍,自今年春节后这套系统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发现、处理4起违反长江禁捕案件,成为长江禁捕工作的得力助手。

  为长江大保护装上科技的眼睛。去年6月,芜湖市整合海事、水务、环保、交通、农业、生态等相关数据资源,开发建设智慧长江(芜湖)综合管理系统,通过高清探头、雷达、北斗卫星、遥感卫星、传感器等硬件设备采集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识别算法实时分析,对长江禁渔工作进行辅助识别并预警,用科技手段助力长江大保护。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一款已投入使用的重载超远距离热成像云台,白天可视距离达10公里以上,晴朗天气最高可达20公里,夜间通过激光补光可视距离3公里至6公里,并具有穿透雾霾、电子防抖动功能,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

  据了解,这套智慧长江监控系统还可通过多功能模块,用于长江禁止非法采砂、打击倾倒垃圾、预防水环境污染等工作,实现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的监管。目前,芜湖市正以智慧长江平台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为抓手,加快基层数据的统一采集、汇聚和共享,促进各部门保护工作协同和联运,推动涉江保护从“多头管理”向“综合治理”全面转型,迈入统一网格化和智能化治理新阶段。

  安庆:绿色化工促进“水清岸绿”

    见习记者 陈成

  02.png

    宿松县公安局联合该县渔政部门组成巡逻艇编队,在长江流域宿松段,对江面进行地毯式巡查,集中力量打击非法捕捞和生产性垂钓等违法犯罪活动。记者 洪放 通讯员 孙春旺 摄

  “长江万里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地处长江北岸,长江流经安庆市境165公里。近年来,安庆市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我们主要对污水里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进行监测,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 ”4月7日下午,在安庆市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园内,公司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吴卉正在对生化池内的污水进行取样。 “生产部门会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工艺,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吴卉告诉记者,检验中心安排了专人每隔4小时进行取样检验一次。

  曙光公司是安庆市重点化工企业,为全国乃至亚洲规模较大的氰化物生产基地。为保护长江生态,根据安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0年开始,曙光公司将位于长江一公里范围以内的老厂区逐步搬迁至安庆高新区的曙光化工园。

  在曙光化工园的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几个大型的池子里装满了正在处理中的生产废水。 “污水经过收集、调节、生化处理达到接管标准后,再通过‘一企一管’排至亚同环保有限公司进行深处理。 ”曙光公司总工程师聂贤宝介绍,曙光化工园通过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年排放量由120万吨减少到90万吨;投资建设的一套回用水装置,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用量约200万吨。

  不仅以曙光公司为代表的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庆环保部门还实施化工企业“三个一批”工程(集聚一批小散企业、消减一批危重企业、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并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和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安庆市高新区作为专业的化工园区,集聚了50多家化工企业。安庆高新区于2017年启动“一企一管”工程设计施工,2019年园区企业陆续完成接管。此外,该区还与第三方专业企业合作,开展“环保管家”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 “我们会对企业的雨污分流情况、污水处理站运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企业,同时做好闭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企业进行复查。 ”“环保管家”叶庆说。

  “十三五”期间,安庆坚持绿色发展,严格落实“禁新建”“减存量”等要求,推进沿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沿江1公里范围内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化工企业全部退出或搬迁入园。 “我们将继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促进长江经济带水清岸绿产业优。 ”安庆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

  铜陵:“千年古镇”续写长江文化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杨纲要

  03.png

    4月8日,铜陵滨江生态公园内游人在锻炼。近年来,铜陵市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加大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建成的滨江生态公园和滨江生态岸线,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游玩好去处。 本报记者 林春生 摄

  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更显古朴清幽,街两旁杂货铺鳞次栉比,沿街商户或编织渔网、或制作杆秤。走进铜陵市郊区“千年古镇”大通的澜溪老街,浓郁清新的文化味儿扑面而来。

  大通,古名澜溪,以“明清天下重镇、九华佛国天门、江豚生活乐园、江南诗意水乡”而闻名,境内的羊山矶与城陵矶、采石矶、燕子矶并称“长江四大名矶”,有着“长江在这儿拐弯,大海在这里回头”的自然奇观。“历史上关于大通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大通正式建镇的历史也已超过了千年。 ”大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华介绍,大通古镇依江亲江,是水运要道,曾经十分繁华,其历史人文底蕴十分深厚,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踏入大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篇《舟过大通镇》映入眼帘。这里集中展示着大通的历史、故事、人物、诗歌,并通过沙盘复原了百年前大通繁盛时的情景。

  “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力度,同时结合实际挖掘特色资源,展示古镇魅力。 ”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林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铜陵市区两级已累计投入资金3亿余元,在大通及其周边实施了澜溪老街保护修缮工程、滨江岸线景观工程等项目。 2017年以来,大通古镇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中小学生实践研学教育基地、安徽省旅游休闲集聚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等称号。

  “老街不只是老街,它还有老店、老手艺、老味道。 ”在澜溪老街行走,不时能见到老字号的招牌。大通古镇风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街上像大通理发、姚氏渔网专卖、夏洪兴老秤行这些老字号店铺目前有十多家,清明假期景区接待游客将近2万人次,这些老字号店铺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讲好古镇历史故事,传承、涵养底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大通做了许多工作。林俊介绍,近年来一批以大通为背景、反映大通繁盛的文学、影视作品“上架”,大通的龙舟、龙灯等历史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古镇接待游客量近几年呈逐渐攀升态势,去年接待游客量近百万人次。 “推动古镇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我们的‘着墨’点还有很多。 ”林俊表示,他们将下足“绣花”功夫,加快推动古镇、古街的保护与复兴,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