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淮南10月29日消息(记者徐秋韵)秋日的淮南,碧空如洗,云素若棉。10月29日,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生活智慧”——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在古城寿县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规划处处长杨晓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等专家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传承保护好节气文化,如何让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讲出新时代的精彩故事,使之成为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载体。

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陈彬摄)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勤劳智慧的我国古代先人们对时间的变化有着最精细的体验和认知,他们在与土地相亲、与气候为友的日子里,以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已传承发展了2000多年,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归纳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我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最早完整记载于《淮南子》,淮南与它的体系创立、保护传承、运用发展,既有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渊源,也有着与时俱进的不懈实践。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淮南拥有丰厚的地理文化历史根基,为形成二十四节气提供了丰饶土壤;淮南拥有强烈的文化保护意识,为传承二十四节气打牢了坚实基础;淮南拥有鲜明的文化创新精神,为发展二十四节气作出了详细规划。沈强表示,淮南将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在创造中转化、于创新中发展,真正把这一中华文明独有特征的重要遗产守护好、研究好、展示好。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在研讨会上致辞。(央广网发 陈彬摄)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二十四节气传承展示场馆建设、二十四节气有关知识与实践、二十四节气传播经验进行交流研讨。


  近年来,安徽淮南市持续加大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工作力度,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市现有《淮南子》、二十四节气和楚文化、楚淮文化研究所等机构16家,专家学者200余人,相继出版《淮南子与二十四节气》等研究专著、文学作品30余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0余篇;淮南市文化馆被全国农业展览馆批准加入“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成为“10+2”保护传承单位。在强化宣传教育上,淮南市开发了一系列“二十四节气”题材艺术创作和创意文化产品,制作了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音乐、剪纸、书画、石刻等艺术作品,组织开展了经典诵读演出、民俗文化讲座和节气图片展览等一系列文化传承活动。在强化实践运用上,让古老的节气文化真正融入淮南市民的日常生活,编制《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公园文化广场、梅亭、雕塑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创作《二十四节气操》《二十四节气剑》等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