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韩再芬:戏曲变革需保留根基 文化传承需青年“主角”

2017-12-20 14:0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合肥12月20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这个月,在安徽大剧院,“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第七季)”如约而来,青春版的《天仙配》、传承版的《女驸马》、创新版的《春江月》3台大戏轮番上演。

  

  从2011年开始,每年年底前,韩再芬都会带着她的团队来到省城合肥演出。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演出,由国家一级演员余淑华领衔,“90后”新生代演员搭档。舞台上,没有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的身影,她常常隐身在观众席,看着弟子们的表演。

  90后有90后的“角”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从第一年开始, 再芬黄梅演出季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人气,现在每年都有一批固定的观众,而戏迷们也开始以年轻人居多。同样,团队里最年轻的一批演员也是97年出生的,这批年轻的演员从13岁开始进剧团,已有七年的演出经验,如今在舞台上也能独当一面。用韩再芬的话说,“我希望90后的人追90后的人,90后有90后的‘角’。”

  戏曲是“角”的艺术,大家来看戏就是冲着“角”来的,多年前人们看黄梅戏是冲着韩再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的观众也有了他们新的“角”。近年来,韩再芬注重培养青年演员,将大量的精力都投放到青年演员身上,将大量的演出机会让给青年演员,侧重以青年演员为主,演员形成老中青三个梯队。

  “我们现在的演员是年轻人居多,已经培养出了三个梯队的演职人员。从2011年到合肥来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注重培养青年观众,因为我觉得青年观众和我们培养青年演员应该是同步的。”正是韩再芬的这种青年演员与青年观众同步发展的理念,让黄梅戏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戏迷。

  

  “我得把最靓丽的舞台让给他们。如果不让给他们,我老在台上站着,聚光灯就永远在我身上。我要把这个聚光灯通过我的努力转向他们,然后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他们。现在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很多的粉丝了,现在我走到后台去,大家都不是对我欢呼了,而是为他们欢呼,因为他们也培养出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粉丝。”韩再芬说。

  拿钱买票,让学生走进剧场

  7年来,韩再芬带着她的弟子跑遍了安徽省内的各大高校。每到一个学校,都要举办现场签售,考虑到学校不会拿出那么多钱,韩再芬团队会在校园里签售5元钱的爱心票。

  “这么多年一直都是五块钱,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会坐在签售台上,然后孩子们也会排着像长龙一样的队伍。”

  很多人会不解,为什么要费这么多的力气在现场签售5块钱的爱心票,为什么不直接送票?在韩再芬的心中,拿钱买票是对这样一种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戏剧演员的尊重,更是观众对自己选择的尊重。在卖出去一张票之后,都是观众拿着这张票走进剧场的场景,而不是撒出去很多票,但剧场位置却全是空空荡荡的场景。

  “所以现在我们每一场演出,剧场里都是满满的,楼上楼下都是满满的,我想这背后其实就是倾注了我们这样的心血。”

  戏剧讲究剧场性,完整的戏剧演出,是演员和观众情感体验达到共鸣所完成的。戏剧同样需要观众的现场回馈,不进剧院的观看体验是不完整的。韩再芬坚持“要将观众请进剧场”,她认为,剧场艺术跟其他的艺术不一样,首先你必须走进剧场,因为剧场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每个人都应该有剧场观看体验。

  “对成长期的学生来说,好的戏曲观感会让他们爱上这门艺术,会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的赞叹和热爱,而反之,会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甚至嗤之以鼻。”所以韩再芬主张“送戏进校园”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把好的戏曲送进校园,让学生们真正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号召有才华的作家回归戏剧创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观众审美意识的变化,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冲击,使戏曲艺术发出了“路在何方”的疑问。

  目前黄梅戏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普遍性的,不仅仅是黄梅戏,现如今整个中国的戏剧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创作团队的薄弱,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不是一方面的问题。所以要想提升,还要花很多时间,需要号召真正有才华的作家回到戏剧创作的队伍里来。”韩再芬说。

  “戏曲这门艺术需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好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它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如果没有好的作品,一切空话大话都是免谈,时代该抛弃你,它会毫不留情的抛弃。”

  老一辈戏剧艺术家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 “我相信是有一批有良知的创作人的,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人只想靠它来敛财。戏剧还是要靠真正热爱它的人去投入去创作,而不是功利心太强。”

  让文化自信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从1978年,韩再芬开始进入黄梅戏领域,到2018年,整整40年,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当年16岁的韩再芬就变得家喻户晓。这么多年来,韩再芬一直坚信黄梅戏是一个可以继续发展的好剧种,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个剧种,它应该成为当代戏剧。

  “在安庆的这个土壤中,它所孕育出的一种文化,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一方的文化,它也培养一方的人,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这么多年来,能够一直坚守在黄梅戏的舞台上,是源于骨子里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

  当谈到文化自信时,韩再芬一再说文化自信是目前最应该重视的,要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

  韩再芬认为:戏曲变革需要保留根基,改革并不是把它的外表形象包装然后再赋予它一个新的名词,那不叫改革。戏曲的改革更应该在它原有的审美意识形态基础上进行创新。

  “什么是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什么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文化?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要有一个清晰的辨别能力,不要盲目的去追崇,去崇拜一个自己根本就不懂的东西,要在吸收借鉴现当代文化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化。”   

编辑: 鲍玉婵

韩再芬:戏曲变革需保留根基 文化传承需青年“主角”

   这个月,在安徽大剧院,“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第七季)”如约而来,青春版的《天仙配》、传承版的《女驸马》、创新版的《春江月》3台大戏轮番上演。央广网安徽频道就此专访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在专访中,韩再芬对黄梅戏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给出了独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