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王芬辞去了原本教师工作,心甘情愿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而这一切源于一个“美丽”的梦想。

  21日,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双桥街道泥湾社区阮滩村民组,土生土长的阮滩村民组村民王芬在自己的多肉植物种植大棚内查看长势情况,心中不由得浮现起4年前一直埋葬在心中的那个梦想——在家乡建设多肉种植基地,打造一份“美丽的事业”。

  冬日的大地寒气逼人,但王芬的怡达园艺多肉大棚内,却有着一股热腾腾的暖意。此时的王芬正在和前来购买多肉植物的批发商商讨价格,她不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但一提到多肉,便不由自主的打开了“话匣子”。而这,正是她故事的起点。

  大棚种多肉 发展有奔头

  2017年,王芬辞去了体面的教师工作,回到了宣城老家,因为受丈夫喜欢多肉植物影响,于是夫妻俩就在就在自己家的地里,开始了自主创业的梦想,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投资多肉植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芬说,起初,家人是非常反对的,特别是父母,认为他们放弃了舒服体面的工作,现在回到村里,整日和黄土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了大半生的父母非常反对夫妻二人的决定。

  有梦想,再大的困难和阻力都不是问题。在王芬和丈夫汪家壹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王芬说,建立多肉大棚前,他们前期经过市场调研和参观学习,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先后前往广德、杭州、常州学习,发现市场销量非常不错,于是最终才决定建立多肉种植大棚。

  在大棚里,几万盆大大小小的多肉植物摆满了角角落落,最贵的珍稀多肉植物价值上千元,最便宜的10几块。目前她的多肉植物主要是以本地批发销售为主,去年夏天,他们入驻了抖音直播平台,网上销售也慢慢上了规模。现在她的多肉大棚已发展成了集多肉植物培育、寄养、多肉植物花盆批发为一体的多种经营模式。每到春天,前来参观,购买的人非常多。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用了近四年的时间经营多肉销售,如今生意是越做越好,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说起这话时,王芬对夫妻俩经营的“美丽事业”充满了信心。

  销售不用愁 致富有甜头

  进入冬季,是多肉植物销售的淡季,如何获利?

  “现在虽然线下销售量减少了,但是网上销售十分火爆,前几天,直播间有个客户一下定了600多块钱的多肉植物。”王芬的话语中透着小小的得意。“自从我们开通了抖音直播平台,现在平均每天线上销售有五六百块钱。”

  春季是多肉植物销售的旺季,熊童子、桃蛋、广寒宫、罗琦、玉露、缀化等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线下销售以当地批发商走量为主,线上主要销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区域。

  “多肉植物因外形可爱,很受消费者欢迎,且老少皆宜。价格也比较低廉,贵的三四十,便宜的十元左右,价格很是亲民。最让消费者买单的一点是多肉植物比较容易存活,管理粗放、简单。王芬和丈夫汪家壹在大棚里一边进行除草管护,一边向笔者介绍,他们说着话,手里的活始终没有停下。

  “今年春天,希望你们再来大棚看看,那时候的多肉植物肯定比现在多,也肯定比现在好看。”突然间,王芬口中冒出了一句非常诗意的话语,“那时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丈夫汪家壹笑着接上了话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守着暖融融的大棚把钱赚,可比外出打工好多哩!”

  搭上互联网 振兴有盼头

  随着多肉植物产业越做越大,王芬对未来充满信心。经营之余,她和丈夫坚持进修充电,开动脑筋,创新销售渠道,坚持培育新品种。

  面对创业带来的甜头,王芬夫妻俩信心十足。下一步将原本的1200平方米大棚进行扩充,培育更多新品种,让多肉植物进入更多的家庭。现在,夫妻俩建起的种植大棚每年利润达10多万元。

  希望接下来还能改良多肉品种,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品质,同时考虑对接互联网+’,以网络为平台,为养殖大棚发展找资源找客商。在王芬眼里,只要找准市场接入口,敢于思考和创新,小小的一盆多肉也能和许多农产品一样改变低端产业的偏见,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不仅拓展增收渠道,还可以点缀美丽乡村。(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