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庆10月30日消息(记者 张宣剑)“我们现有职工700余人,车间63间,晒场2万多平方米,培训竹席生产技术人员2000多人,年产2万余床,现已带动农户620户,其中贫困户76户,平均每户年增收7803元。”唐竹林说。

  唐竹林是安庆潜山市王河舒席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2014年,唐竹林与哥哥唐满结组建了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舒席(睡席、枕席、装修席、工艺席、汽车座席 、舒席拖鞋、鞋垫等)产品的传承、研发、制作与销售。

  现在,这个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全市建立了40多个扶贫车间,去年总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带动了包括200多名贫困户在内的600多人,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深入实施,如今在潜山,依托非遗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越来越多,成效也越来越好。

  “各个部门都对我们一路开绿灯,扶贫车间(场地)也不要钱,都免费给我们的,以奖补我们资金,鼓励我们把舒席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第二个让更多的手艺人重新吃上手艺饭,早日脱贫致富。”唐竹林说。

  近年来,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以传承传统编织文化、打造编织文化品牌为主题,坚持“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努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同时,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新模式。利用非遗宝库,让贫困人口持久稳定脱贫。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以来,合作社在市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开展舒席非遗扶贫研学培训工作,进村入户对农村留守妇女及困难群众进行舒席编织技能培训,提高舒席产品制作质量,先后在油坝乡、王河镇、经开区及油坝乡桑树村、唐埠村、张祠村等地举办了6期“传承舒席技艺 培训席娘手艺”研学培训班,培训学员达500余人。

  虽已入秋,但潜山市油坝乡的就业扶贫车间里依然篾条翻飞,大家正麻利地编织着竹席。记者了解到,在潜山,编席有2000年的历史了,因潜山古名“舒州”,他们这里又把竹席称为“舒席”。2008年,舒席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2018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这门古老的手艺,已经成为不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今年64岁的吴金环是潜山市油坝乡的村民,他自幼学习编织,是编席的行家里手。2014年,随着国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潜山市抓住契机,积极探索“合作社+电商+农户”的模式,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唐竹林创办了舒席工艺专业合作社,许多老手艺人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粗活我一天可以编一床,60块钱一床,细活大概100多(元)吧,席子是一样的,料子不一样,一个细一个粗。现在,一年收入一万多块钱,去年就脱贫了。”吴金环说。

  记者了解到,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还为很多贫困户、留守妇女、残障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贫困户可以将编舒席的材料领回家编织,既不需要外出辛劳打工,又能很好照顾到小家庭的老人与小孩,还能实实在在领到工钱,小小的一张舒席编织出了村民的脱贫致富新生活。

  据悉,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庆潜山市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设立非遗工坊以及扶贫车间,创建“非遗+扶贫”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