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蟹肥菊黄时节,蟹农们也迎来了自己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9月22日早上,天还没亮,宣城市宣州区朱桥乡汪南村何登祥便和妻子余业妹穿着雨靴雨裤来到离家不远的蟹塘里。

  袅袅秋风细雨中,雨靴踩在田埂上的咯吱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划小船、收地笼、捕螃蟹,夫妻二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地笼缓缓拉起,一只只螃蟹欢蹦乱跳跃出水面,乐得何登祥咧开了嘴。

  上午9点钟,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何登祥收获了近80斤的螃蟹。“现在才刚上市,价格高,我们也赶着收一批螃蟹,让大伙尝尝鲜。”说完,何登祥跨上三轮车,直接将这刚刚捕捞上来的螃蟹送往市区的水产行进行分拣、销售。

  “等到双节过后,一天最少都能捕捞300斤的螃蟹,一年产量总能有三千五百斤到四千斤,纯收入不少于10万元。“近期雨水充沛,水草生长旺盛,螃蟹的品质有了保证,何登祥丰收的喜悦说不尽。

  今年59岁的何登祥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一辈子和黄土地打交道。回顾前半生,何登祥觉着自己一直在奔波忙碌。

  1999年之前,何登祥一边种着一亩三分地,一边还着开大篷车载人。“早上一般5点就出门了,晚上总要10点以后才到家,临时有人用车,半夜凌晨出门也是常有的事。“何登祥回忆道。

  开着大篷车满宣州区跑的日子,对于何登祥而言虽然辛苦但也值得,每天能挣50块钱不说,也算见足了“世面”。“我那时候经常拉客到水阳,看到水阳养螃蟹养得挺红火,便也想试试看。”何登祥是个行动派,打定主意他说干就干。

  1999年成为何登祥的人生转折点,那一年,何登祥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将家里的三亩良田挖成蟹塘,投放了1000只蟹苗。

  “村里人都来看热闹,好好的田不种非要养螃蟹。“妻子余业妹为此跟他吵了几次,却执拗不过下定决心养螃蟹的何登祥。

  既然决定养螃蟹,何登祥就把大篷车卖了全心全意学技术、搞养殖。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投放的一千只蟹苗,存活了950只,平均一只螃蟹有3.3两重,当时的市场价格是33元每斤,3亩地的收入将近1万元。”何登祥对第一年养螃蟹的收成记得清清楚楚,回忆起来还有些激动。

  当时,一亩田双季稻的收入也不过千元,三亩蟹塘居然能收一万块钱,这在村里炸开了锅。大家一边不敢相信养殖螃蟹的收入有这么高,一边又在心里跃跃欲试,想也沾沾何登祥的“好运气“。第二年,村里就有7家开始养殖螃蟹,第三年村里的养殖户达到了14家。

  余业妹也由一开始的反对转为大力支持,第二年支持丈夫又挖了7亩地养殖螃蟹。2006年,何登祥靠着养殖螃蟹攒的6万元在村里率先盖起了两层小楼,也靠着养殖赚的钱供两个孩子上学读书。

  随着市场一年一年好,养殖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何登祥家的收入也在节节攀升。靠着夫妻二人勤劳肯干的双手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如今,何登祥家养殖螃蟹近30亩,还承包了200亩水面养殖鱼虾,一年的收入有近50万元。

  2019年,朱桥乡全力建设特色“摇橹小镇”,发展“梦里水乡”田园综合体。这让闲不住的何登祥又有了活干。2019年“摇橹小镇”文化旅游节的时候,何登祥一边和妻子多准备些河鲜卖,一边充当起船夫摇橹,让游客们好好体味一番“梦里水乡”的滋味。

  “再干五年,我就干不动了,到时候我就拉着老婆出去转悠转悠享清福咯!”何登祥笑着说道。

  何登祥敢为人先养殖螃蟹是朱桥乡老百姓养殖致富的一个生动缩影。朱桥乡地处该区北部,属纯圩区,东沿南漪湖西邻水阳江四周环水,以粮油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全乡土地确权面积4.5万亩,其中虾蟹混养1.5万亩,综合种养大大提升了土地效益,为老百姓们致富增收提供了新门路。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