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21日为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拟定的主题是“知彼知已、早诊早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

虽然患病群体如此庞大,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到底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出现哪些症状就应该引起重视呢?

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遇到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刘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今年76岁了,大概5年前发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耳背而且容易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医院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孙永安是刘女士的主治医师,他告诉记者,像刘女士这样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我国大约有1000万,临床上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孙永安强调,阿尔茨海默病病因不明,目前没有可治愈的药物。此外,还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十大警示症状:一、记忆减退;二、做不好熟悉的工作;三、语言能力减退;四、搞不清时间和地点;五、思维判断力减退;六、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七、东西放错地方;八、情绪和行为出现改变;九、理解视觉和空间信息有困难;十、从工作或社会活动中退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表示,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总结的以下几点,可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华丽:第一大类就是终身学习;第二类一定要维持相对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营养,各个方面都要去注意到保持均衡;第三类,如果老年人已经有慢性病,例如说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肥胖等等,一定要及时控制、坚持治疗,让我们的慢性病得到很好的管理,可能能够降低大脑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最后一大类也是我个人最希望大家关注的,就是我们一定要保持情绪的积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