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新冠药物研发等是防疫工作的重点;开展疫情防控科普,引导公众主动关注疫情发展动态,认真执行国家防控政策要求,提高科学防范意识,同样是全面抗疫的重要课题。

进入2022年,全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各地各部门开启防疫应急科普模式,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科普工作,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以科学的名义“发声”,助力同心抗疫,科普工作者的作用不容小觑。

提高科学防疫意识,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科普工作者要结合防疫工作实际,向公众宣传防护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栏、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疫情防控直播频道等,权威专家解读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精准解答防疫疑问,引导公众科学防疫。针对“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动态清零等于无感染”等不正确认知,许多权威专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声,澄清谬误、传播真相,为全民抗疫凝聚共识。

科研工作者是防疫科研成果的生产者,也是防疫科普的中坚力量,在应急科普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工作者及科研团队参与疫情科普传播,向受众发出权威、理性的声音,让防疫宣传更具说服力,能够达到更强的科普防疫效果。疫情暴发之初,中国科协就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的通知》,号召全体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应急科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科研工作者要坚持“科研﹢科普”行动模式,通过科研与科普的有效结合,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救治,使人们的恐惧得到缓解,使国家的安宁得到保障。

全媒体时代,多元主体参与、高质量内容供给、丰富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均为应急科普创新传播提供无限可能。在抗疫过程中,政府部门、科协、学会、科研机构等在防疫应急科普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了一批及时精准、通俗易懂的防疫科普内容,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也提高了防疫应急科普的传播效果。在上海抗疫关键时期,金山科普讲师团的讲师们担当电台节目主播,向广大听众科普战“疫”。深圳市科协、市科技志愿服务总队等主办的大型公益系列视频《抗疫正能量科学好声音》,邀请了近20位科技工作者为抗疫发声。科普防疫游戏《中国战疫》通过巧妙的游戏设计,将玩与学相结合,让玩家不仅收获了防疫科普知识,而且沉浸式体验了一线抗疫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下,防疫科普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各级政府、科协、学会等相关部门,要以战时状态和思维,投入防疫应急科普,确保“疫情不解除,科普不下线”。为此,科普工作者要及时掌握疫情防控信息,随时调整应急科普工作内容和方式;根据受众差异化的需求和接受特点,打造分众化的防疫科普内容;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向大众开展防疫科普宣传,让科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有效实用;组建以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为主体的科普讲师团,下沉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防疫科普宣讲,将科学防疫知识带入千家万户,让科学防范意识扎根百姓心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编辑:雷妍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