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是什么赋予地球多样的色彩?山川湖泊,森林海洋、湿地草原,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形色色的生物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自然的每一种颜色都值得守护。

湿地、森林、海洋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三大生态系统,农林牧渔业的生产使得我们得以繁衍生息。人类需要一个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更需要自然的守护者,而不止是自然的搬运工。

作为第一家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企业与生物多样性承诺书》的中国企业,伊利自2017年连续4年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分享伊利在以商业助力生物多样性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从供应链到牧场,从生产、营销模式到市场,从集团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自上至下的内外兼修在伊利集团展开。

牛的吃住行

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棕榈油(如RSPO)、有机大豆。WWF提出关注饲料、大豆、棕榈油的采购与使用,优先考虑使用有可持续森林认证的产品(如FSC包材),以及能再多一些去考虑生产中的水、碳排放、生产区域的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土地的使用是否会给当地带来环境压力。比如说奶制品中注重的蛋白质质量,蛋白质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但是目前我们生产和消费蛋白质的方式对土地和海洋资源,以及我们的气候和健康都已经构成了压力。全球粮食生产是最大的人为土地用途,占可居住土地的50%。畜牧业生产占农业用地的77%,用途包括饲料生产、牧场和放牧。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同时防止自然界的贡献丧失。到2050年为100亿人提供充足食物意味着粮食产量需要增加50%,而全球大约33%的可供食用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其中约56%发生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生产力可以使农业用地扩大速度放缓,但低效或不可持续的农业系统往往造成环境和土壤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并且作物专业化和分配水平提高,可能使收成不佳的风险上升。

我们希望与生产动物蛋白饲料行业一起寻求可持续且具备商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零售商和食品公司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过去50年来,全球用于种植的面积逐年增加,主要以牺牲具备调节水质、碳储存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的森林、湿地和草原为代价。由于农业生产用地扩张的有限性,未来饲料生产必须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协同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的方向转型。我们希望企业能采取行动,通过两个关键阶段开展可持续动物饲料生产工作,一是建立知识体系,通过与供应链进行关于动物饲料成分的研究和专业对话来实现;二是构建企业战略,通过设定饲料生产目标、制定技术创新、确定可持续发展合作伙伴来实现。

(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伊利对奶牛的饲料采购、奶制品配料的采购环节,除了考虑质量与食品安全外,也会考虑生态安全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大豆还是东南亚地区的棕榈油,都将优先采购有可持续发展认证的原料。

奶牛的满意

2019年9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19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上,伊利再次获得“企业社会责任公益典范”称号。在每个牧场的设计中,伊利考虑奶牛冬季生活的舒适性问题,安装温控加热水槽,保证奶牛在冬季也可以正常饮水;为了让奶牛“休息好”,设计安装标准化卧床、橡胶垫、自动牛体刷等,并为奶牛定期修蹄,提高奶牛休息、生活的质量。此外,伊利还建立了专业化的兽医团队,有效减少了奶牛流行疾病发病率。

进入收割季节的阿鲁科尔沁旗牧草长势喜人(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牧场在美丽的大草原中,只是一个开始,伊利也十分关注草原退化、沙化问题,以及原住民高度依赖养殖牛羊的生计问题。经过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5.5万亩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推行种养结合的牧草种植模式,采用机械化和节水喷灌技术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的根须生长比较发达,固沙的效果非常好;另外它叶面积指数高,所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相对高。而且,苜蓿属于粗饲料,一年能收割2-3次,大大降低了奶户的养殖成本。针对传统奶牛养殖业面临的粪污处理难、饲料成本高和饲料制作技术难题、资金融通困难、土地资源匮乏等一系列挑战,自2013年起,伊利在规模化养殖牧场推行“种养一体化”,据测算,1吨干秸秆饲料化利用可以替代500斤粮食,1吨粪便的养分含量相当于20-30公斤化肥。伊利遵循“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推动规模化养殖牧场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提高粪污资源化使用效率,帮助牧场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双重挑战。2020年,伊利“种养一体化”项目覆盖272座合作牧场,带动产业链上游合作伙伴,走上绿色生态化发展之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乳业绿色供应链。

牛奶加工的今天和未来

工厂的碳盘查。从2010年起,伊利连续十一年开展碳盘查,对旗下所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系统核算,基本形成乳制品加工制造过程碳排放数据库,是行业内首个具有自主碳盘查能力的企业。以2010年为基准年,伊利在11年间累计减排65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电网排放因子0.6101吨二氧化碳/兆瓦时核算,相当于节约了107亿度电。

包装材料中的森林系统保护。对包材不断加大投入研发,从减少包装材料用量、降低包装材料加工能耗、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成果转化。据悉,金典有机奶目前全线产品包装均采用经FSC森林认证包材,仅2020年金典就使用了FSC包材49.46亿包,相当于推进了18.55万亩可持续森林的经营。1992年环发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文件中,把森林可持续经营定义为:“可持续森林经营意味着对森林、林地的经营和利用时,以某种方式,一定的速度,在现在和将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又不损害其它生态系统”。

青头潜鸭(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有机之春”公众倡导中的生态保护传播。多位公众人物陆续加入WWF、伊利金典主办的公益传播活动,每年的全球“地球一小时”活动、“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都设计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让更多公众凭借对鸟类的了解、湿地的认知、包装材料的FSC等科普内容,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在消费安全、有营养的食品同时建立绿色消费习惯。

商业向善的管理与落实

食品安全是品质的基础,提高营养价值是品质的保证。WWF希望企业在考虑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能考虑到生态安全,关注自然资源在不可持续的索取下所形成的下降威胁。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式,使之转为环境友好的生产,也在我们与伊利金典合作的项目中展开。我们的项目选择在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南部。松嫩平原是中国东北沼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湿地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包括扎龙、向海、科尔沁、莫莫格等国际重要湿地,是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珍稀濒危水鸟的重要繁殖地与迁徙停歇地。同时,松嫩平原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以往不可持续的农业活动导致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壤瘠薄、板结、病虫抗(耐)药性上升、水肥药效率低、粮食总产不稳、单产提高缓慢、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玉米种植比较效益逐年降低。2009年国家提出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松嫩平原是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玉米种植等农事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彰显出来,研究显示,农事活动面源污染占到该区域污染总量的60%。近100年的农事活动和开发,松嫩平原的湿地面积已经萎缩50%,因此从2016年起,伊利金典就携手WWF连续5年开展“AMUR-HEILONG流域农牧业可持续管理恢复生物多样性项目”。选定中国的黄金玉米带—松嫩平原乾安地区建立样点地区,探索农牧业可持续生产和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及濒危鸟类迁徙路径,另外在呼伦贝尔开展退化草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伊利联合WWF对退化草原进行修复测量(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草原从东到西绵延4500余公里,覆盖了约2/5的国土面积。我国天然草原分布面积最大,约3.928亿公顷,是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是耕地与森林面积之和的1.15倍,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位列世界第一。然而,近五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异常,人口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之干旱、人类活动诸如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发以及围栏建设等种种因素,我国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的总体趋势很严峻,草原湿地总面积、生物多样性趋于减少。WWF与合作伙伴连续多年开展:

(1)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增碳改土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增加地力,在此基础上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这项技术已经被吉林电视台报道。

(2)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种粮农民提供免费多次的新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热爱家乡,建立农事人员的文化自信。

白枕鹤(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3)集成研究提高草地生产力,探索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带湿地和草场的恢复。完成《退化草场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报告》。

(4)对修复后的项目样地进行周期性生物多样性调查,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显示,野生维管束植物48种,隶属于18科,3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15科、24属、33种,单子叶植物3科、13属、15种,比2020年增加3种,比2019年增加10种;脊椎动物7目15科26种。

(5)为了提高当地管理部门及社区居民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认识,为合理利用和经营管理草原提供科学依据,WWF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乾安县草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

(6)举办《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志愿者活动,推动当地湿地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更多公众关注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

(7)建立了黑龙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通过该网络加强国内外多元保护力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相关能力培训,分享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成果及保护一线经验,统一科学的保护观念,促进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展,提升黑龙江流域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水平。

伊利由潘刚董事长牵头建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各部门分头管理,形成重点生物多样性项目集中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伊利按照《企业与生物多样性承诺书》中的9大承诺,在栖息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全面出击、多点开花,将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延伸到上下游的所有合作伙伴,不但自己采用清洁的生产工艺,还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整个产业链,并且优先选用注重环境保护的供应商。同时通过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实践,整合国内外机构的权威观点,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总结,识别出6大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的6大行动领域,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以此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这样一整套体系及规划,在国内企业中是少见及领先的,伊利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乳业榜样”。2021年,在双报告《伊利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伊利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后,《伊利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荣获了国际ARC金奖。

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系统的恢复,带来的是生物的繁衍生息,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在伊利与WWF坚持不懈的合作中,让珍稀的生物成为了中国色彩的见证者!

灰鹤(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做有意义的事,享受这份快乐,就是幸福!WWF在伊利的支持下连续多年向社会招募组织志愿者参与“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活动,协助WWF在国际重要湿地的中小学校成立十个“WWF生态教育网络试点”,累计为保护地的4000名中小学生带去自然教育课,培训自然导师,讲述水、湿地和湿地动物的故事,解答问题,帮助孩子们从故事中轻松学到湿地保护知识,用心热爱家乡与自然,用行动保护湿地。

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参与生态保护工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提速增长,中国企业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产品和服务能力正在追上全球先进地区。中国企业作为全球公益领域的后起之秀,近年来在一些领域表现出了创新性和前瞻性。加上中国政府对于环保前所未有的支持,中国品牌的绿色环保形象正在为其全球发展提供非常良性的支撑,伊利正是其中的代表者。伊利不仅发动数万名员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利用自己的品牌资源、渠道、消费者、供应链进行活动推广,这些支持,不仅让活动本身更接地气,也让品牌获得了更广泛的尊重。

“我们非常愿意与伊利这样具有大量农牧业资源的企业进行合作,”刘培琦是WWF东北区域项目及黑龙江流域项目总监,他说:“这一方面是因为伊利自身就研发拥有可持续发展技术可供我们借鉴,另一方面,伊利的大量产业链资源也可以帮助我们示范、推广高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理念,让环保技术充分落地。”(WWF项目组 编写:侯嫣琳 校对:葛铮、陈旭、何家乐、李诗心 编审:刘培琦、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