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2日(记者申珅)历史从不是束之高阁的文献,它时刻雕塑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而这记忆则来自人们对历史天空的照亮和探求,并寻得初心和勇气。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医者》栏目制作的25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医者》,将于6月26日起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推出。

《共和国医者》(栏目组供图 央广网发)

抢救记录 珍稀视角回首峥嵘岁月

《共和国医者》系列纪录片以独特生命视角回首百年征程,主创人员围绕1921-2021年数个重大历史节点开展抢救式记录,独家采访了50位平均年龄近96岁的医务工作者,并深度呈现他们一生与党共同进退,用热血与求知铺就革命、建设、救治之路的感人故事。

《共和国医者》(栏目组供图 央广网发)

据悉,在这些第一手的记录,被主创人员置于历史的时空视野,并开创性地将生命大观、救治大任、革命大志、民族大业交织并叙,清晰勾勒建党百年生命航线中,那一张张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白衣面孔,并力求回溯在党的指引下,中国医学界,特别是北京医学界从艰难走向光辉的峥嵘岁月。

深度挖掘 丰富史料典藏国家记忆

《共和国医者》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抓,从调研走访、资料收集、组织外联、拍摄制作等方面,为该片提供了全方位地指导与帮助。主创团队于一年时间内兵分4路前后走访26家医院、调研50个专业、纵览100余部文献书籍、采访超150人、文字撰稿近20万,只为真实生动地还原历史“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使观者产生共鸣、激发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国医者》片中人物极具重磅,如:

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之父张金哲(100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陆道培(90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陈可冀(91岁);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胸外科开创者、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100岁);

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医院教授陈彤云(100岁);

北京卫生学院原党委书记薛光(100岁);

北京积水潭医院原党委书记 张藻南(100岁);

国医大师、“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金世元(95岁);

中国小儿骨科创始人之一潘少川(95岁);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原副所长 赵雅度(92岁);

中国肝脏病理学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首任主任王泰龄(94岁);

WHO西太平洋区结核病专家咨询组原组长 钱元福(93岁)等等。

《共和国医者》(栏目组供图 央广网发)

这些老党员、老专家,为大众解疾苦、谋幸福,勤耕不辍、身体力行、奉献一生,终为大众健康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汲取力量 医者精神彰显红色自信

主创团队不断探索创新创优的表达方式,希望借人物为体、故事为用的艺术手法赢得青年人的喜爱,并塑造出一批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医者形象。

“辛育龄赶到了,战友们也来了,但可惜,白求恩也是真的走了,世上再没有任何力量能留住他。听说白求恩在病痛的折磨下、死神的到来前,仍坚持抢救了13位伤员,并努力撰写治疗疟疾的讲课提纲后,这些男子汉,哭得不能自已。”文字来源于《共和国医者——辛育龄篇》。

《共和国医者》(栏目组供图 央广网发)

“那是1951年的秋天,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经历过五场大规模战役。中国志愿军力挽狂澜,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也就是这一年,张金哲以一名普通外科医生的身份,踏上了战场。”文字来源于《共和国医者——张金哲篇》。

《共和国医者》(栏目组供图 央广网发)

“1960年6月16日,陈彤云永远的爱人哈玉民,在又一次大吐血过后不幸离世,年仅42岁。熟悉他的人,都难忘他的率真,受过他医治的患者,都总是念着他的好,记得他粗布加身、平和质朴,问诊时总是微微鞠躬迎接患者,走时,又要以礼相送的模样。一边是注定永别的事实,一边是无限哀愁的思念,哈玉民终究还是带着对祖国医学的无限热忱离开了。”文字来源于《共和国医者——陈彤云篇》。

“那是1979年,中国进行了首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患病率为7.17‰ 。世界卫生组织看到中国结核病防治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决定遴选一位一流的公共卫生专家。钱元福,正是他们要找的人选。”《共和国医者——钱元福篇》。

这些植根沃土的故事,这些择善而从的篇章,无不彰显着中国医者的红色自信。6月26日起,《共和国医者》大型纪录片将于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每周六晚19:45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