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健康频道 > 滚动新闻

央广网

心理治疗在大医院如同隐形 忽视心理治疗带来恶果

2016-10-14 09:30:00 来源:人民网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从2014年至今,精神卫生日的主题连续3年来都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唤起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然而,《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生活中,人们仍然普遍忽视心理问题,即使在医院里,心理治疗及从业人员也没有太多发挥空间,处于次要地位,备受忽视和冷落。专家呼吁,专业心理治疗在帮助患者战胜病痛、恢复健康、重返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应再受冷落。

  心理治疗在大医院如同隐形

  10月8日上午11点,《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住院部。在一间心内科病房,病人和家属正在讨论心脏支架和起搏器的安装问题。患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住院两个多月以来,常为做手术感到紧张、害怕。即便手术成功了,以后会不会复发,能不能正常生活,也让他非常担忧。李先生说,他和不少病友都聊过,大家在住院期间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焦虑、恐慌情绪。当记者问到是否需要心理疏导和治疗时,李先生回答:“有的话当然最好了”,但他不知道医院有“心理治疗师”。

  记者随机在住院部采访了8位患者,他们均表示住院期间面临各种情绪问题,一般通过和家人、病友说话疏导,对于专业心理咨询,有些病人表示需要,也有的觉得“没到那个地步”、“有点夸张”。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三甲医院响应政策要求或根据临床需要,设立了精神心理相关科室,但有一些至今没有设立。即便成立科室,很多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太大作用。比如,心理科医护人员配置普遍不足,往往只有3~9人,在各科室中处于垫底地位。因此,对多数患者来说,心理科是“隐形”的存在。

  “不仅患者,不少医生也对心理治疗的作用将信将疑。”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汤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医生对心理科连基本的了解都没有,更别提合作和尊重了。在院内不受同行认可,再加上待遇、职业发展没有保障,很多心理治疗师待几年后就会纷纷跳槽到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执业,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报酬也更可观。

  “临床心理治疗绝对不该被忽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床实践和研究数据均表明,心理支持和治疗能减少患者的焦虑、无助和担心,还能提高其战胜疾病、对抗应激和疾病打击的信心,随着患者心态、情绪、认知的改善,免疫力也会逐渐增强,身体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好转。

  陆林说,几乎所有患者都需要心理支持,因为大部分患者都面临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程度较轻的患者,家属、朋友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发挥作用;而对于那些由于躯体疾病引起较重心理问题的患者,以及由于精神因素导致躯体疾病的患者,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即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医生也认识到了这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乔岩表示,当心脏病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时,患者接受心理方面的帮助很有必要,积极的情绪对心血管乃至全身都有保护作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青海涛认为,很多肠胃病都和心理因素有关,患者除了接受消化系统的治疗以外,寻求心理帮助、调整情绪和心态也很重要,特别是那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然而,这些观点虽然已成共识,但在多数综合医院却难以执行,更像纸上谈兵。

  忽视心理治疗带来恶果

  陆林认为,心理治疗在医院内被长期忽视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层面对精神、心理卫生问题重视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定价不合理。目前,综合医院里一次心理咨询的收费很低,这与政策制定者认为“谈话不值钱”的错误认识有关,加上医院重视效益,挣钱少的心理科自然被摆在次要地位。

  其次,职称体系不完善。在国内医院,心理治疗师并不是医生,他们只能做咨询,获得中级职称,无法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这样的职称体系直接导致医院里的心理治疗师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严重限制其发展,以至于医院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甚至导致治疗师大量流失。

  再次,培养和管理不到位。目前,我国有100多万人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但有关部门只管发证,并不持续考核、管理,导致行业人员鱼龙混杂,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大众对这个群体的不信任。

  陆林还强调,心理科受冷落还折射出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不重视。很多人觉得心理出现问题很“丢人”,不愿承认,更不愿接受治疗。即便如今很多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相关知识还是相当贫乏。比如,若同样是花几百块钱,如果是开药,患者会接受,但如果是心理咨询,患者就会觉得自己亏了。大部分人还认为心理问题忍一忍就行,并不把它当成重要的事对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躯体、精神、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陆林表示,心理问题不是小事,心理不健康会带来比躯体不适更多的痛苦,直接威胁个人、家庭和社会。

  从个人来看,若意识不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延误病情,延长痛苦,降低生命质量。有的慢性病或急重症患者,在诊治中若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可能发展成抑郁症,出现自伤甚至自杀行为。如果医生一直把患者的心身疾病当做躯体疾病来治,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患者病情不但不会好转,还会越来越重。

  对医院来说,各科医生若只重视治“病”,忽视心理治疗,没有把人当做一个整体来关注,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医生认为各项检查都没问题了,病人已经“治好了”,应该出院,但患者就是感觉不舒服,霸占着床位。其实,这是“病”治好了,但患者心理问题没得到解决造成的。如碰上偏执的患者或家属,主管医生又不懂沟通的话,就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甚至暴力事件。

  社会上很多恶性事件都和当事人心理问题有关。心理问题长期积压可能通过很多方式宣泄出来,比如身体疾病、人际不和谐、攻击他人、破坏行为等。这些都是忽视心理问题和治疗带来的恶果。

  让公众充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

  在发达国家,临床心理治疗备受重视,且发挥着积极作用。陆林介绍,我国精神心理科医生仅有2.5万余人,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才几千人,而美国精神心理科医生约有6万人,专业心理治疗师在20万人左右。在收入方面,美国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待遇排在第二位,心理治疗的费用是普通医生的5~10倍。此外,美国联络会诊精神病学团队模式已非常成熟,临床心理专家协助非精神科医师,对患者的心理、精神进行评估和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的某些癌症中心,配备的心理支持工作者人数,甚至超过了患者数量。

  在今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陆林表示,若要心理治疗师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医疗机构应对精神心理科加大关注和投入,在制度、待遇等方面给与保障;还要加强老百姓对心理卫生的认识,只有人们认识、承认心理问题,才会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媒体,应多提供科学、客观的心理学教育、宣传和报道,让公众充分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意识到心理与身体一样,都会生病,这是正常的、自然的,不要觉得丢脸、忌讳。▲(本文由本报记者欧阳云霜采写)

编辑:方永磊

关键词:隐形;医生;心理问题;心理科;心理治疗师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揭秘娱乐圈身价过亿的隐形富豪明星

近日,赵丽颖团队中的成员在微博晒出了一张和一条小狗嬉戏的照片,疑似曝光了赵丽颖在北京豪宅的内景。

2016-07-25 09:37:00

文艺评论,作者为何“隐形”

文艺创作离不开评论,这大概是谁都明白的事情。其实,评论不但要赞扬佳作、批评劣作,更要直面平庸之作。网络文艺评论早晚都会成为潮流,自媒体文艺批评自然更要冲上最前台,为了表达真实观点,匿名或化名肯定是一种首选。

2016-07-21 10:11:00

“高考防作弊神器”隐形信号监测仪首次现身乌鲁木齐

在今年的乌鲁木齐高考考场外,防止无线电作弊的监测网络覆盖全城,便携式“隐形”信号监测仪首次现身,为乌鲁木齐37个考点提供保障。

2016-06-08 00:05:24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编辑推荐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