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无锡市“停车指数”分析报告(下文简称“报告”)首次对外发布。报告指出,目前,无锡停车总泊位134.7万个,今年新增停车泊位2.4万个,新增动态泊位联网20余万个。无锡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停车指数”可以从定量角度分析城市停车问题和短板,有助于提升无锡城市停车治理水平。无锡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三年计划虽已收官,后三年计划已在谋划中,对机动车停车场、收费标准、建筑物停车配建等方面的管理,都将有大改动。

  “上天入地”增车位

  据了解,目前无锡市区停车泊位有134.7万个,车辆有121.3万辆,市区停车供需比为1.1。为在有限空间挖潜更多停车资源,无锡相关部门想了不少“上天入地”的办法。今年4月,梁溪区圣塘里开门迎客,街区利用地下空间新增了99个“小而精”的停车位,停车时还能通过“无锡停车”客户端动态查看剩余车位数,满足市民以及游客停车就游玩的“小心愿”。惠山新城堰桥地铁站客流大,但周边却没有较大的停车场方便换乘。管理方将地铁站东侧原本闲置的拆迁地块利用起来新建停车场,增加491个机动车泊位和1500个非机动车泊位,并在停车场西北角打通与地铁1号线堰桥站3号口的通道。梁溪区扬名发展中心北侧立体停车库近日投用,208个车位24小时开放,惠及周边居民,有效纾解“停车难”。

  在报告中,从无锡市区六区数据来看,全市总体停车指数达80.6分(满分为100),梁溪区、惠山区得分均超过80分,名列前茅。

  盘活资源补缺口

  记者从报告上获悉,无锡市区停车供需比低于1.2-1.5的经验值,停车供给数量有所不足,所以在增加车位供给的同时,还须通过精细管理、盘活资源等方式来填补缺口。市城管局停车处处长马海涛告诉记者,城管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停车政策研究,初步建立停车管理的政策体系和标准,坚持“配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为补充”的原则,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具体措施包括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程,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改造、新建立体停车场;加强重点区域的公共停车泊位供给;学校逐步建立地下接送系统;医院停车通过立体化改造增加泊位供应等。

  无锡市智慧停车平台显示,公共停车场73%的车辆会在1小时内完成停车周转。在滨湖区蠡溪路紫金西苑小区附近,有40多个“潮汐车位”,允许车辆当日下午4点至次日上午9点停放。租住在团结二村的徐女士说,再也不用到对面小区“借车位”了。“全市停车位闲置情况数据库页面正在更新。”智慧停车技术开发企业相关人士透露,针对医院、商圈、景点等主要停车热点、难点区域,将利用“潮汐热力”分析,实现去时找空车位“一键导航”。

  收费标准有变化

  报告中,更指出了无锡目前基本车位供给不足、夜间路内违停现象普遍、公共停车设施供给有待提升、公共停车位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马海涛表示,目前无锡一些关于停车的标准,还是2018年制定的,而近年汽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城市停车配置早已无法满足市民停车需求,所以正在对一些停车管理政策进行修改更新。

  “像《无锡市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现有收费标准是以市中心为核心,分一类、二类区来制定不同收费标准。管理办法修改后将适应城市发展多中心的要求,打破圈层框架,改为根据交通拥堵状况,将停车区域划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两种类型。比如,在一些非市中心区的商业核心区,停车需求比较高,收费标准可相应提高,通过市场调节引导居民绿色出行。同时,还将制定一些惠民政策,在一些停车难的老旧小区周边,试行政府投资性质的公共停车场包月制,既解决停车问题又便民利民。”(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