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jp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让绿色成为鄂尔多斯的底色

让绿色成为鄂尔多斯的底色

中广网    2010-08-2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据史料记载,鄂尔多斯大地曾经“草木盛、多禽兽”,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野生动物众多。不幸的是,人们没有善待这片美丽而脆弱的土地。秦、汉、唐等朝代大规模地向鄂尔多斯地区迁徙人口,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伐林垦殖,加之民族战争、过度放牧、封建王公筑宫室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造成鄂尔多斯原始植被日趋减少,逐步有了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雏形的记载。清朝中期以后,由于移民垦荒、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以粮为纲”和“牧民不吃亏心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鄂尔多斯经历了三次大开荒,土地沙化1800多万亩,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半个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各族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五十年代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六十年代的“种树种草基本田”,七十年代的“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八十年代的“三种五小”,九十年代提出的“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是立市之本”,铺开了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历史画卷。到2000年,由于连续三年大旱,鄂尔多斯大地满目荒芜,赤地千里,80%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威胁着全市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针对我市“十年九旱,灾害连年”的自然条件,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制定了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更是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来抓,总结经验,调整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不懈地领导全市各族人民投身于防沙治沙事业中。同时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弘扬生态文化,培育林沙产业企业,即靠政策推动、工程带动、企业拉动推进了全市的防沙治沙。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由此进入了历史上发展和恢复最快的时期,久违的满眼绿色在全市人民的热切盼望中重回鄂尔多斯大地。

  目前,鄂尔多斯市森林总面积达到了29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21%,其中,有三个旗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30%。培育规模经营的林沙产业企业20多家,生态旅游景点 20 多处,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人均达2000元左右。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已治理率分别达67.3%和23.3% 。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的荒漠化大区,我市始终坚持困难再大,不向生态伸手,发展再快,不以环境为代价的理念,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防沙治沙和科技治沙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总结出了符合鄂尔多斯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五个历史性转变”,从而创造了干旱少雨地区的绿色奇迹。

  一是治理方式实现了由“索取自然”向“顺应自然”的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且集中,“十年九旱”是鄂尔多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我市充分认识、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寻找出路,坚定地从“人定胜天”的豪迈中解脱出来,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做到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协调,实现了经济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相和谐。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关闭污染企业,集中打造工业园区,占地总面积530.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61%,用乌审旗政府总结出的话说:“用1%的工业用地,来治理99%的自然生态。”久违的绿色重回大地,使鄂尔多斯天蓝、地绿、云白的美景得以再现。

  二是农牧业生产实现了由“广种过牧”向“集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长期以来,养殖业是农牧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放牧是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方式。禁牧舍饲是一场触及农牧业灵魂的生产方式变革,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推行标准舍饲化养殖遇到的阻力前所未有。从2000年开始,我市各级政府迎难而上,加强领导,强化政策,制定出台了《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暂行规定》,《禁牧令》、《禁牧、休牧、轮牧暂行办法》、《舍饲养畜实施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实施细则》等,大力营造柠条、沙柳、杨柴等乡土灌木抗旱树种,形成了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使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成功解决了林牧矛盾这一国际性难题。有效配置农牧业资源,优化了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和生态建设布局,减少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减轻了生态压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 “靠天养畜”变为标准化舍饲养殖,由“广种薄收”变为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农牧业经济结构得到极大调整和优化,基本形成了林牧一体化的生态畜牧业模式。

  三是生态建设实现了由“单一投入”向“多元化投资”的历史性转变。我市长期坚持“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一齐上”,推行“五荒”拍卖治理,允许治理成果有偿转让和依法继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和支持各类经济实体参与生态建设,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创造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环境,形成了以国家投入为依托,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新格局。涌现出了亿利、东达、恩格贝、博源以及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全市5000 亩以上造林大户达60多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到总造林面积的90%。

  四是防沙治沙形势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多年来,鄂尔多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强化工程措施,抢抓历史机遇,全力组织实施生态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坚持科学防治、适地适树原则,引进和推广抗旱造林、飞播造林、荒漠化防治等一系列技术,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坚持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 的治理模式;在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在干旱硬梁区,采取“窄林带、宽草带、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在丘陵沟壑区,采取“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的治理模式。2000年以来,全市森林总面积增加了1311.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均超过了前50年增长幅度。全市沙化土地面积扩张速度减缓,沙化程度降低,沙尘暴强度明显减弱,水土流失地区得到有效治理,入黄泥沙量逐渐减少,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始见雏形,防沙治沙事业蓬勃发展。

  五是广袤的沙地实现了由“贫瘠荒凉”向“绿色银行”的历史性转变。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区特点和灌木资源优势,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指导生态建设,积极实施“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战略,全力构建林沙产业基地,着力培育龙头林沙企业,建立了林沙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有效机制,极大的促进了林沙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同时,加大了品牌培育力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林沙产品积极注册商标,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林沙产品积极申报名牌产品,提高了林沙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通过扩建原料林基地来推动和激励企业治沙,形成了治沙造林与林沙产业发展的互动,现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597万亩、柠条和杨柴饲料林1412.5万亩、沙棘原料林48.6万亩、山杏原料林13万亩、枸杞原料林1.2万亩。建成碧森种业、碧海木业、宏业人造板、天骄人造板、东达纸业、毛乌素生物质热电、高原圣果、天骄食品等规模以上林沙企业 20 多家。建成成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点 20 多处。

  林沙产业的发展,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领域,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逆向拉动了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并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了29亿元。

  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为“防沙治沙惠及民生”。荒漠化犹如一场“地球疾病”,正严重威胁着大量耕地、牧场和森林,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早在1975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决议,呼吁全世界与荒漠化作斗争。1977年,联合国召开世界荒漠化问题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行动纲领。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2月19日第 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这项由世界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提议制定的公约,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进一步开展防治荒漠化的斗争。

  我国在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宣传中,紧紧围绕“防沙治沙惠及民生”这一主题,提醒人们关注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号召人们积极抗击荒漠化,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责编:王晓宇 来源:中国广播网

内蒙概况更多>>

  •     内蒙古风光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位于中国北部边疆,西北紧邻蒙古和俄罗斯。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以蒙古族和汉族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全区分设9个辖地级市,3个盟;其下又辖12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最大城市:包头市 。赤峰、乌兰浩特、乌兰察布、乌海、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为自治区内主要城市。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已探明矿藏60余种,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

魅力内蒙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