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  权威发布  |  持续关注  |  行业机遇  |  爱心行动|  项目信息
爱心行动
持续关注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持续关注
后乡村重建规划要倾听灾区农民的声音
中广网    2008-11-2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 “汶川”大地震对受灾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区亟需重新规划和建设。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国际社会也非常关注“汶川”的灾后重建,许多专家和志愿者已经前往或即将前往灾区,为灾区添砖加瓦、献计献策。但是,灾后重建规划首要的服务对象是灾区人民,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采纳他们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灾后重建规划是综合性很强的规划,既包括村镇建设,也包括土地利用,还包括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从不同利益角度出发的规划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从社会发展视角看,规划不仅要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且要促进公平的人类发展。

    首先,重建规划必然涉及居民点布局问题。从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出发,集中居住是首选。但是,从近几年土地整理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看,在无法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的前提下,如果大部分人的承包地距离集中居住区超过步行半小时行程,农民就很难接受集中居住。当然,如果能通过土地整理,扩大农地经营规模,采取现代化、集约化耕作方式,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集中居住还是受欢迎的。因此,是否要集中居住还要听听农民的意见。

    其次,重建规划必然涉及集中居民点的户型问题。过去大部分农民都分散居住,每个家庭都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房,各家根据自己的人口多少,存款多少,自己决定院子多大,房子盖几层。如果集中规划居住区,让农民分户自建,宅基地一般都会缩小,因此各家的院子一般都会缩小,这样就会影响农机具的存放和粮食的储存;如果在规划区内集中盖楼房,虽然政府在短期内能予以救助,但是,从长远看,就要考虑农户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即使住进去了,还要看是否能住得起。总之,房子怎么建、建多大要听听农民的意见。

    再次,重建规划必然涉及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多少人口配备一所学校、多少人口配备一家医院,多少人口的社区开通公共汽车站等等问题,虽然都有国家标准,但是,统一的标准常常难以适应不同社区的需求。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小学合并,扩大学校规模,虽然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但是,一些省的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政府往往难以配备充足的校车接送学生,这样就会给学生家庭增加新的负担;同样,村村通公路后,如果村里的候车亭建在不恰当的地方,往往就成了摆设,既不能服务社区,又浪费了资源。因此,分散的小学是否集中、农村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建在哪里、社区是否要建心理咨询室等等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要听听农民的意见。

    最后,重建规划必然涉及产业布局问题。产业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调整常常是不同利益方进行博弈的过程,工业园区虽然可能促进地方GDP的增长,但也可能会损害失地农民的利益;还可能造成区域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甚至噪声污染;也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灾后重建既有大量的外部资金投入,又有对口地方政府的支援,还有许多经济专家的参与,很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产业布局方案。汶川灾区是一个物种丰富,旅游发达,文化多样的地区,产业如何布局才更有利于灾区的长期发展,有利于灾区农民增收,既要吸收专家意见,也要注重地方知识和经验,要听听当地农民,特别是那些经营有方的农民的意见。

    事实上,规划过程既是公共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也是多方利益进行协调的过程,还是教育和启发民众的过程。相信通过灾区人民的积极参与,规划不仅能为灾区人民描绘出美好而切实可行的蓝图,而且能让灾区人民重塑生活的信心,还能为灾区未来的社区自治积累经验、储备人力资源。因此,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一定要保证公众的有效参与。

来源:发改委网站    责编: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