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政策解读 当前位置>>政策解读
十大扩大内需政策四项改善民生 有助刺激消费
   中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 此次中央推出的十项扩大内需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有4项更是与改善民生直接相关。即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其他一些措施如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虽不是直接用来改善民生,但也起到间接的改善作用。从各部委陆续出台的具体措施来看,更是将民生工程进一步细化:发改委明确,四季度新增中央投资1000亿主要用于推进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建设;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明确,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部提出的落实中央政策五项措施中也有四条直接关系民生。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海外市场需求疲弱不振,势必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加大对保障民生工作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得尤为迫切。

  众所周知,长久以来,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一直是不平衡的,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占GDP比重高达40%,而消费却一直是经济发展的软肋。这种低成本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出口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内需不足、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突出矛盾。因此,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已成为各界普遍共识。

  应该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积累,我国拉动消费具有良好的基础。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2400美元,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黄金阶段。

  这意味着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期。加上有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有超过1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进一步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事实也证明,近几年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今年尤为突出,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

  但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国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分析其原因,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等不利因素是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消费的主要原因。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财政对保障民生投入的不足,“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扩大内需首先要保障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加大了改革力度,为提高居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如新劳动法的实施使得劳动者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印花税、利息税的减免、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上议程对提高农民收入也值得期待。此外,多个部委官员在不同场合表示,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同时,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保障民生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根据2008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政府投入农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其中,三农是今年民生中投入最大的一笔,中央财政目前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增长30.3%,增幅创历史新高;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安排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5.2%;教育支出大幅增长45.1%。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减缓了我国经济增长步伐,直接影响到很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让人期待的是,国务院确定的十项扩大内需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民生。根据中央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届时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将达到3000美元;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政府对民生工程大规模投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望加速提升,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逐步解决居民消费的一大后顾之忧,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而居民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将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有望继续沿着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前进。

来源:证券时报    责编:夏恩博